下姜村的生态蔬果大棚很具规模。如今下姜从穷山坞变身产业基地,从贫困村变为富丽乡村。 首席记者 陈中秋 摄
余绍红,下姜村生态草莓园管理员。 首席记者 陈中秋 摄
三月,草长莺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清新的空气里回荡着鸟鸣阵阵,宛如在水一方的绿洲。
下姜村,这个我们多次驻足与回望的乡村,在新时代的春天里,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随着如潮的游客,我们不禁再次走进它,把回忆和思绪重新整理,记录下它的丰富、它的温度、它的转变。
这一次,我们穿过下姜隧道,看到了一垄垄透明大棚,在绿荫花海映衬下,折射着太阳的光辉。生机盎然的设施农业基地、规模集约的特色种植,无不展示着下姜村产业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我们看到了广袤田野上升腾的希望:农业产业化破茧蝶变,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民宿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的收入在增加,生活在变好,心情在变美。
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庄存在的意义,它早已挣脱出地理范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升华,是一种带动周边乃至杭州西部乡村发展的软实力。
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来到下姜村调研。如今,15年过去了。下姜的十五年,就是从山坞变产业基地,从贫困村到具有乡村振兴示范意义村的十五年。如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860元,增长到2017年的27045元。一个浓淡相宜的“绿富美”,正从盈盈一水、巍巍众山之间,华丽展颜,缓缓走来。
最幸福的事,是在家门口工作
中午11点,千岛湖镇上的“一盒鲜”水果超市收到了从下姜村送来的草莓,色泽红亮,新鲜欲滴。老板笑盈盈地说,这样的草莓入口,真能吃出幸福的感觉。
58公里外,亲手采摘这些草莓的下姜村民余绍红已经忙活了半天。她系着围裙,用浓重的乡音告诉记者:“这几年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能在家门口的地里工作。”
余绍红一边说着,一边又钻进了草莓园的大棚。“你看,我现在脚下的这片草莓地,当年就是我们家自己种水稻的田地,”她跺跺脚上的蓝色雨鞋示意,“我家就在这田后头。”
下姜村四面环山,林地面积1万多亩,可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仅600余亩,每户人家分到手的就几亩地。2011年开始,下姜村开始了大规模土地流转,农民不用种地,土地流转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后,每亩土地每年能拿到1200元的租金和分红,比原来种粮的收入还高。另外,在家的村民还可以到各个基地上打工,每个月拿工资,又是一笔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