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记者 黄珍珍 老小区,是城市管理的难点,百姓关注的热点。提及老小区,人们的担忧往往比喜悦多——社区老了,环境变差,基础设施老旧、停车不便等问题成了老大难;居民老了,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如何提供精准养老服务? 不过,来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走一遭,会发现这些忧虑已在社区党委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化解。 17年前,翠苑一区成立杭州市首个社区党委。2003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期间,习近平同志将翠苑一区作为基层联系点,先后3次调研指导,并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与社区党员群众结下深厚感情。 17年来,翠苑一区以这一重要指示为指引,通过党建助推民生事业改善,贴近民心、服务民需,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5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近年翠苑一区第三方调查显示,社区居民满意度均为96%以上。 “红色头雁”是如何在全国社区中脱颖而出的?日前,记者蹲点翠苑一区,试图通过社区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地标”,探索老小区的青春“密码”。 老年食堂:养老这件事,为何社区要“死磕” 听说我要来蹲点采访,电话那头的社区党委书记张爱民热情应允,并发出邀请:“推荐你去我们的‘贴心厨娘’家看看!老人一日三餐全靠它。” “贴心厨娘”是谁?难道社区还有个“田螺姑娘”专为老人做饭?3月21日上午10时,在负责民政工作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艳艳的带领下,我们从社区居委会一路向南,穿过“苑中院公园”的树丛花径、水榭亭阁,不一会儿便到了一幢新房前,门前的大石头上写着——翠食苑。 嗬,原来是老年食堂!一进门,饭菜飘香,往里看,全透明的阳光厨房内,两位工作人员身着制服,戴着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正忙着装盘。餐厅里,四排木制桌椅整齐摆放,靠墙摆着一大桶免费汤和当天菜品的“留样柜”,保障老人的饮食需求与安全。 10时30分许,老人们陆续来了,食堂开始热闹起来。80岁的独居老人赵香珠选了3个菜:土豆烧鸡、香瓜、番茄炒蛋。“一共6元,很划算。我每天都来的,一日三餐都可以在这吃。”老人说,她腿脚不是很利索,一个人在家做饭比较困难,“我吃了很多年,十几年前社区就办起了老年食堂,那时还是全杭州第一家!” 接过话茬,李艳艳讲起了老年食堂背后的故事。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首次来到翠苑一区社区,调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由于社区建于1984年,老龄人口多,习近平同志特别关注老年人养老难题。在当天的支部书记汇报会上,他提出建议,给老年人办个食堂,解决孤寡老人的就餐难问题。 2003年9月26日,社区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落成。16年间,随着社区老龄人口增加,老年食堂经历过数次升级改造,去年9月再次开张。 “从当初不足20平方米到如今已扩展至2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容纳80多人就餐。”李艳艳说,升级后的老年食堂由第三方机构承接,为老人提供少油少盐的营养三餐,还与外卖平台合作,为失能老人送餐上门。据统计,社区目前60岁以上老人共1457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9.6%,其中孤寡老人170余人,每天在老年食堂用餐的老人超过200人次。 在之后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得知,不仅对老年食堂,多年来社区党委对养老这件事有种“死磕到底”的执着。早在2002年,翠苑一区就在杭城推出“黄手绢小红灯”助老帮困行动:老人遇到紧急情况,白天在窗外挂出黄手绢,晚上打亮小红灯,社工就会迅速赶到;2017年,为了鼓励老人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社区免费开辟出18个“孝心车位”:周末看望父母,子女可提前与社区预约“孝心车位”,免费停车5.5个小时…… 点点滴滴的小举措,汇聚成为民服务的大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