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 90年转眼即逝,尽管于2002年重建的雷峰塔已不再是吴越国王钱俶修筑的那尊佛塔,但“雷峰夕照”依然是“西湖十景”中最受青睐的景点之一。而雷峰塔也已成为传说无数的西湖景点中,寓意最为深刻的典故。 “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谈到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突然发问。 习近平接着解释说:“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 三遭战乱重创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黄妃塔),由(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于公元975年所建。“雷峰”之名取自塔所处的夕照山之最高峰雷峰顶。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供奉物品,并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北宋宣和二年,140多岁的雷峰塔因战乱遭受第一次重创。南宋初年,外观已破烂不堪的雷峰塔,在宋兵与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的拉锯战中,再次遭到摧残。 南宋庆元年间,官府决定对全塔展开重修,塔身由7层减为5层。重修后的雷峰塔重现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列入西湖十景。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明嘉靖年间,入侵东南沿海的倭寇围困杭州城,纵火焚烧雷峰塔,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通体赤红,一派苍凉、凝重风貌。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以及与《白蛇传》神话传说的密切关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胜。连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往游览和品题,“雷峰夕照”闻名遐迩。 市民频频前往盗挖 但至清朝末年,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犹如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样岌岌可危。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因而市民频频前往盗挖。 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终于轰然坍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 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借传说中禁锢白娘子的雷峰塔坍塌一事,一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由衷欢呼。鲁迅特意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年10月28日)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1925年2月6日),针砭时弊,论述象征镇压人民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雷峰塔的倒掉,是历史的必然,表达他对未来理想文明社会重建与革新的向往。 徐志摩则是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雷峰塔的倒塌,流露了更多的惋惜之情,先后创作《月下雷峰影片》和《再不见雷峰》等诗歌,纪念古塔的历史和《白蛇传》的传说。 毛泽东看《白蛇传》拍案而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雷峰塔的名播万里与《白蛇传》密不可分,由此改编的戏曲更是广为传唱。毛泽东正是京剧《白蛇传》的爱好者之一。1953年到1954年,他连续看了几遍《白蛇传》,每次看到许仙和白娘子生离死别的痛苦场面都会流泪。 1958年,毛泽东在上海观看京剧《白蛇传》就留下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那一天,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市委负责同志为他准备娱乐活动,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还是看场《白蛇传》吧。” 凄凉婉转的戏曲让毛泽东几次为许仙和白娘子的生离死别所哽咽。当演到法海将白娘子收在钵中镇压在雷峰塔下时,他抑制不住愤怒,突然猛拍沙发扶手,在戏院第一排站了起来,愤怒地说道:“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演出结束后,他仍余气未消,不肯与饰法海的演员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