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民三十年前拍的照片
都市快报 今年73岁的李振宇大伯,以前住在卖鱼桥,后来退休住在塘栖,前些天给85100000来电,想找一个失联30年的好朋友:我在卖鱼桥的水产局批发部工作时认识他的,叫陈忠民,今年58岁,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失去了联络,我很想念他,希望通过快报寻找一下,谢谢。 记者核实报道: 问两人是如何结缘的,李大伯说,1978年,他俩一起被分配到杭州水产局工作,但在不同区域,他在卖鱼桥,而陈大伯在南星桥批发部。 李大伯的工作就是把从宁波、象山等地运过来的新鲜海鲜冰进冷库,到点了再搬出来卖,而陈忠民每隔一周就会去李大伯的工位拿货,逢年过节去得更多。 “第一次看到他,戴了副眼镜,拿着账本在点海鲜的数量,很斯文的样子,人也是瘦瘦小小的。”李大伯说,慢慢地,两人便熟络了起来。尽管相差15岁,但他们很聊得来,成了好朋友。 当时,水产局在德胜巷的假山路口,生意很好,价格也便宜,有黄鱼、带鱼、鲳鱼、乌贼。“淡水鱼是从新安江运来的,比较少,还是海水鱼比较多。”李大伯说:“当年卖得最好的是野生黄鱼,我记得很清楚,最贵的大黄鱼,价格5毛5一斤,一天就能卖两千斤,鲳鱼要便宜一点,5毛一斤,带鱼就更便宜了。” 这些年来,杭州人的餐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老底子杭州人的餐桌上肯定少不了各种腌腊制品。油滋滋的酱鸭、咸香下饭的香肠和火腿,或蒸或煮,可以吃好几个月。但渐渐地,选择越来越多,更注重健康、营养。 李大伯说,当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吃生鲜食品,水产局几乎天天都要排队,海鲜每天都能卖完。不过,那时冷藏品的运输成本很高,普通人家里也没冰箱,就拿一些冰块保鲜到家,直接烧了吃。 李大伯连两人第一次聚餐,都记得清清楚楚,“我家离水产局不远,他来拿货的时候,我问他,中午去我们家吃饭吧,他说好的。” 下班后,李大伯会带点海鲜回家煮着吃,在水里汆一下,蘸酱油就很鲜美。两个人吃完饭,再逛逛老街,聊聊天,“我经常让他来我们家一起吃,图个方便。后来他不在水产局上班,调到艮山门五金机电市场的财会部工作,也会到我们家来吃饭,感情还是很好。” 再后来,李大伯退休后搬到塘栖,就再也没见过陈忠民了。说起两人为什么没再见面,他感叹当时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搬家后就没联系上了。 李大伯还发来陈忠民年轻时的照片,“我们关系很好,他把自己的照片给我了,是1990年拍的,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李大伯说:“这些年我也交了很多好朋友,但我还是很想念他,想起他就会想到跟他一起卖海鲜的日子,真的很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