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对,对,对,你往桥洞这边过来,从下面的石子小路开进来……”电话那头老盛扯着大嗓门,一口安徽普通话。 萧山新塘霞江村,开过一段颠簸的石子小路,就到了老盛的藕塘。 老盛,58岁,穿一件脏脏的条纹polo衫,爱笑,笑起来脸上一道道深深的黝黑褶皱。 老盛带我参观藕塘,正值盛夏,荷叶碧绿一片,荷花开得正盛,一阵风吹来,摇曳多姿。 老盛是安徽巢湖人,父母都是农民。巢湖多丘陵,没有大面积土地,老盛小时候经常挨饿。 1996年,老盛34岁,听村里很多人在说,上海和杭州都有地方实行两田制,农民可以把自家的田地租给外地人种。 “你们杭州啊,平原多,土地平,面积大,我又是老婆又是三个孩子,不能让他们在老家挨饿啊。”那年老盛带着老婆和三个孩子,和很多安徽老乡一样,登上了东去的火车。先去的上海,后来听说杭州能给外来务工者减免些孩子上学的费用,就带着全家来了萧山。 老盛用东拼西凑借来的8000多元钱,一下子承包了50亩田,一亩一年租金200元,一年就是1万元。老盛细细算过,稻子一斤卖1元钱,一亩地一年产1000斤,去掉租金化肥各种成本,一年能赚1万元左右。 开始两年,确实如老盛预想,收入稳定。1999年,农产品价格突降,原本还能赚现在要倒贴,眼看老乡们一批一批离开当地回到老家,老盛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留下—— 当年一起出来的四五百个老乡,现在还像他这样留在萧山种田的,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为什么人家走了你要留下?我问老盛。 “哎呀,主要是我有老婆和三个孩子,不想带着他们跑来跑去,还有一个就是,我确实觉得这个地方蛮好的。” 老盛白天打零工,运水泥、搬砖、帮人卸货,给钱就做,晚上和老婆戴着头灯在田里干活,全家度过一段吃大米就咸菜的苦日子。 老盛说,那段时间,累得呀,自己一天光米就要吃掉两斤半,孩子们上学带的菜只有咸菜和辣酱。 我说,现在好了吧? 老盛笑了,眼睛只剩一条缝,“现在好,现在好,呵呵呵呵,现在好……” 转机发生在2000年,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老盛也考虑转型,种些其他东西。 他发现莲藕在萧山市场供货不多,但市场行情好,价格比较高,自己以前在老家也种过藕,于是拿出7亩田,改造后改种藕。第一年,光藕就赚了1万元。 老盛不满足,又苦苦追寻好藕种,除了萧山当地和邻近的诸暨,还去过江西、江苏、福建…… “藕要矮胖粗才好卖,好品种不好找的,有的卖相好产量不行,有的产量好,卖相又不好。” 老盛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好学,一边种田实践,一边读书钻研,直到现在,他每年都要花几百块钱买书订报。最辛苦的那段时光,白天干零活,晚上下田,回到家还要点灯看书,直到深夜。 “那时候我经常听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广播,老师会推荐书,打电话给他们就可以买书邮寄过来,碰到不懂的呢,可以打电话问老师,但是电台有时候打得通,有时候打不通……” 老盛还上了浙江省农林广播电视学校,从初级一直考到高级,拿到了国家认证的“农业技术指导员”高级技工证书。 在去武汉水生蔬菜研究所学习时,他买到了理想的藕种。 “最好的就是鄂莲5号,产量高,卖相好,我现在藕塘里的都是5号慢慢改良过来的。” 老盛说,现在他的藕塘从头年7月可以收到次年5月,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收两三千斤,差一点一天也能收五六百斤。很多批发商认可他的藕,直接把货车开到藕塘边。 现在一年能赚多少钱?我问老盛。 “嗯……这个不知道,都是我老婆在管钱,钱的事情我不管的……”老盛一边笑一边说。不过聊到他买的三套房,老盛一脸自豪和盘托出。 第一套是2007年,买在萧山商业城,火车南站旁边,80平方,当时4000多一平方,老盛花了30多万,现在还在住。 第二套是2015年,买在萧山开发区信息港,花了130万,89平方,首付7成,给小儿子住。小儿子萧山11中毕业,当兵两年后回来,现在滨江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第三套房,买在拱宸桥附近,2016年买的,花了快300万,房子给了大儿子。大儿子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回到杭州,现在在一家单位做财务。“女儿嫁人了,家里有房子,就没给她买。” 两个儿子都很争气,老盛给的房子后来都靠自己的能力换成了更大的。 老盛又买了三辆车,送给了三个孩子,他说这样他们回家看看就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