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投入8.3亿元实施259个产业项目 杭州日报 恩施硒茶、天柱三黄鸡、三穗麻鸭……日前,杭州向全市发放66万张爱心扶贫消费券,定向用于湖北恩施州和贵州黔东南州(以下简称“两州”)的农产品促销,掀起了一股“消费扶贫潮”。“本来只是献爱心买一下,没想到恩施的茶叶这么好!”一位用消费券买了恩施玉露的朋友告诉记者,这些贫困山区的茶叶甚至不逊于杭州市面的一些高端茶。
事实上,在两年多前,“两州”还在为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发愁。杭州的扶贫干部们去了后,立刻开始“对症下药”。仅去年,杭州就投入了8.3亿元帮扶资金在“两州”实施了259个产业项目,引入东部的先进技术帮助西部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变革,让“两州”的农产品来了一次“脱胎换骨”,也让“两州”的贫困户捧上了“金饭碗”。 “机器换人”掀起贫困山区产业革命 在湖北恩施市龙马村的现代茶叶示范产业园,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茶山之间,远远可见操作着采茶机的茶农们忙碌的身影。一筐筐新采的茶叶,被工人们送进了宽敞的厂房,经过全自动流水线的处理,最终变成了翠绿的抹茶粉。 就在几年前,龙马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的茶农们还习惯于“靠天种茶、靠手采茶”,出产的茶叶缺少深加工。一家人辛辛苦苦采的茶,也只能勉强换个温饱。2018年,在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的牵头和支持下,由浙企和恩施本土企业合资的“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在龙马村建起了一个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茶叶示范产业园,为当地乃至整个恩施州带来了一场“茶业革命”。 目前,产业园已建设全流转生态示范茶园770亩,抹茶精加工标准化清洁茶厂1座,拥有碾茶生产线6条、抹茶碾磨线1组,每年可生产500吨抹茶,带动周边491户茶农增收381万元。 恩施是茶叶大州,拥有悠久的种茶传统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但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则相对薄弱。杭州则是著名的茶都,在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在恩施市龙马镇建设现代茶叶产业园,充分挖掘了两地茶产业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加强两地茶产业生产、加工、品牌、销售等方面合作,推动协同共赢发展,从而形成了可复制可转换的持续发展样板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在恩施和黔东南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农业产业扶贫思路,主要基于提升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营销合作能力,从而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去年杭州共安排2.4亿财政援助资金,在恩施州实施132个农业项目,建成利川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7个产业园区,带动全州在茶叶、中药材、生态种养殖、高山果蔬四个方面建成较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百余个,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赴两州开展技术帮扶,为当地开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 “利益联结”带给贫困群众真金白银 据了解,去年杭州向“两州”拨付的财政帮扶资金中,有70%以上被用于建设产业项目。杭州为何这么重视产业扶贫?除了帮当地提升产业基础,关键在于这些项目能够实实在在、源源不断为当地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 “产业项目既能直接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也能每年产生稳定收益,并通过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为没有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户提供收入,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产业扶贫,杭州已直接带动了两州逾十万名贫困户脱贫增收,其中包括不少因病致贫和身有残疾的深度贫困户,带贫绩效十分明显。 在恩施州建始县,当地整合92个重点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成立湖北滨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固定资产投资后对外出租的模式赚取收益,并用于助力92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所属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从而既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又保证了资金安全。 在黔东南州岑巩县天星乡,杭州引入千年养蚕古镇——建德大同镇的大同蚕桑合作社,在当地成立了黔东南杭黔蚕桑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免费送苗、全程指导、保价收购等全套服务体系,引导农户发展蚕桑这项普惠式农业产业。去年该乡共发展蚕桑1900亩,覆盖贫困户1242户4841人,共有600名村民在桑蚕合作社务工,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今年,杭州帮扶“两州”的工作队将一方面全力做好原有产业扶贫项目的复工复产和运营保障工作,另一方面继续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建设新的产业项目,全力冲刺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