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在被女儿找到前,65岁的王雪交在宁波救助站只有一个代号“救助295”。因为患有精神障碍,从她2012年走失之后就再也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直到一个多月前,她的女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着母亲的残疾证到救助站比对,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发现失散多年的母亲就住在宁波市精神病院。 这是“百度AI寻人”与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合作以来再次创造的小奇迹。2018年11月,为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救助机构身份核查和寻亲服务能力,民政部在全国100家救助站开展为期一年的人脸识别试点,利用百度人脸识别技术提高寻亲效率。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救助时,最困难的是帮助走失人员确定身份。”宁波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大部分走失人员患有精神或者智力方面的疾病,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也不知道家人的信息,只能长期待在救助站、医院等地。“有了人脸识别的帮助,只要他们的信息被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家人拿着照片来比对,就有极大可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宁波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演示了这套系统。只需将走失人员的照片上传,系统就会根据相似度给出一列比对结果,对应不同的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似度再了解详细信息进行确认。 自2016年投入使用以来,截至2020年元旦,“百度AI寻人”平台已帮助超过10000名走失人员找到亲人。其中包括2018年2月,张桂珍时隔57年与家人团聚,成为平台上年龄跨度最大的案例。 另一个发生在近期的案例,与20年前的一场拐卖有关。小伙子刘洪江4岁时被人拐卖,家人像大海捞针一样找了近20年。他的父亲将信将疑地将当年4岁儿童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通过百度人脸识别,匹配上了刘洪江成年后发到寻亲网上的照片。这一场漫长而残酷的互相寻找,因为一项技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权威数据显示,百度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已达到99.7%。通过百度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接口,民政部救助工作提高了智能化水平。 未来,民政部救助系统内的人脸识别功能将在全国逐步落地,覆盖1623家救助管理站机构。同时,百度将会加大对AI寻人精准信息推送的流量支持,帮助更多潜在需求人群了解和获取寻人服务,帮助更多家庭重新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