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讯 (记者 潘建萍) 私募基金行业强监管已是常态。近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下称“浙江证监局”)在官网开出了罚单,7家私募基金被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
被处罚的私募在展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未对投资者风险识别、未按规定进行产品备案、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变相保本保收益等方面。除了私募基金公司,其负责的高管也要受到处罚,处罚措施包括被出具警示函,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而不配合检查的私募,法定代表人被要求进行行政谈话。
7家私募被罚
本报记者昨登录浙江证监局网站发现,共有7家私募被罚,分别是浙江诚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浙银汇智(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汇地(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伯乐(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博汇(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复成(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思嘉投资管理(浙江)有限公司。同时,对杭州纤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采取监管谈话措施,对思嘉投资(浙江)两位高管采取出警示函措施。
在被处罚的私募中,浙银汇智、浙银博汇、浙银伯乐穿透股权关系,背后均是浙江浙商产融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资料显示,新湖中宝、和润集团、泰禾集团、华孚控股、刚泰集团等知名公司均是浙江浙商产融背后的合伙人。
具体来看,这三家私募被处罚的私募在业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备案、承诺保本保收益、信息披露等方面。
浙江证监局披露,有3家私募存在个别基金通过协议约定对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变相保本保收益的违规行为。这3家私募分别是浙银汇地(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伯乐(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浙银博汇(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浙银复成(杭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个别基金未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且对该基金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评估时间晚于合伙协议签订时间。思嘉投资管理(浙江)有限公司的部分私募基金未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未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级,未将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与私募基金风险等级进行匹配。此外,被处罚的私募中还有浙江诚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展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部分私募基金未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私募基金进行风险评级,未将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与私募基金风险等级进行匹配。二、未及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更新经营地址相关信息。
除了7家公司被罚,思嘉投资(浙江)两位高管也被证监局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对于不配合现场检查的私募,浙江证监局对其法定代表人采取了监管谈话的行政措施。
私募违规乱象层出不穷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加强私募基金监管力度,对行业乱象和干扰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了整治。本报记者梳理发现,证监会在检查过程中,除资金募集、投资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合规性外,对跨区域经营的私募机构重点检查不同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资金往来、产品嵌套情况以及业务隔离、风险隔离等制度的有效性情况,对管理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重点检查可能存在的“资金池”业务、保本保收益、影子银行风险、杠杆运用等情况。
从检查结果看,一些私募机构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主要涉嫌非法集资、挪用基金财产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存在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未履行投资者风险评估程序、承诺保本保收益等违规募集行为,部分私募机构存在开展“资金池”业务、证券类结构化基金不符合杠杆率要求、未按基金合同约定进行信息披露等违规运作行为,还有部分私募机构存在私募基金未按规定备案、登记备案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证券类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不配合监管检查等其他违规行为,以及内控不健全、兼营与私募基金无关业务等不规范问题。
浙江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副总裁王先生(化名)告诉本报记者,监管出手的目的就是正本清源,“私募股权就应该做股权的事,别老想着挂羊头卖狗肉做债权。真正的股权投资,对管理人专业素养要求高,同时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大,资金募集难度大,所以一些私募会不惜违规做一些别的事情。”
此次浙江证监局重磅出手整治,对行业影响几何?王先生认为,对整个私募行业没有太大的影响,监管要求和意图行业实际是清楚的,对真正的股权基金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一些利用机构资金出现监管套利或者说打擦边球的私募会有影响,特别是一些国企投资机构可能会缩小投资或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