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我到西湖南山满觉陇游玩,在一户村民厅堂的角落,看到一块厚厚的青砖。抹去这青砖上的灰尘,看到砖面上镌刻着“南高峰舍利塔砖”,边款上写有“□门翁氏□□喜□”。
我想,这有可能是南高峰塔的遗物,便与村民商量,想出钱买回。村民很直率,他说,这是他父亲一九四九年前到南高峰去,看到地上一块有字的砖头,就拿了回来。你喜欢就拿去吧,反正我们也没有用。 我把这块塔砖背回来,便开始查阅一些史料。《西湖志》有载:南高峰塔,在南高峰顶,久圯。相传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内藏高僧舍利。宋至道二年(996)、崇宁二年(1103),乡人朱泉、僧修懿,先后重修。乾道五年(1169),僧义圆再建……元末塔毁损,存五级。明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遭雷击再次受损,仅存塔址及塔刹。 看了南高峰塔的历史沿革,便想得知“□门翁氏……”这块塔砖是何时捐的?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捐的?史料难求,虽考察耽搁了下来,但一想到这是南高峰塔的文物,2004年,我将其捐献给了西湖博物馆。 2022年3月5日,这天正是“惊蛰”节气。我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当日,西湖翁家山村民举行“喊山茶祭”仪式。“喊山茶祭”是福建省龙岩市上杭翁氏的传统习俗,在翁家山,有一些村民是从上杭县迁徙过来的。 获知翁家村和上杭的联系,我便从《中国家谱总目》查起。《翁家山家谱》载:翁氏开山之祖名奎,字福远,行福一(翁家后人尊称为福一公)。他率子仁、义、礼、智从上杭迁徙至浙江余姚,后因水灾,于弘治三年(1490)率子迁徙到南高峰西南,在海拔176米高的西湖周边的山上安家。 翁氏家族以种茶为业、砍柴为生,在山上生活了下来。后来,又办起了启蒙学堂……生活越来越好。 万历二十三年(1595),翁氏族人翁汝考中进士,官至山东参议、镇江知府;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弟金榜题名,被授广东东莞县令。翁氏兄弟的求学故事传为佳话。万历二十八年(1600),翁氏在石屋洞前造铜塔一座,以示“出人头地”。 《西湖新志》载:“凡自风篁岭至九溪者,取道于此,居户高下栉比,亦山中一村集也。”我想这里写到的可能是翁氏家族生活的翁家山。 万历四十年(1612),南高峰塔突遭雷击,仅存塔址及塔刹。守塔的僧人,一心想重建南高峰塔。于是,他们到处募捐、募砖。 2017年6月,我接到市园文局倪振恒同志的电话,他告诉我,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南高峰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些塔砖。该所副研究员孙媛写了一篇南高峰塔砖的文章,将塔砖分成姓名类和地望类。姓名类中,又分僧众喜捨(意为广结善缘)类与信众喜捨类。 僧众喜捨类,有两位捐砖僧人,名叫“传慧”和“联宗”。他俩捐的这块砖,长32厘米,宽17厘米,厚10厘米。经该所考证:“传慧”与“联宗”都是明末清初的僧人。信众喜捨类中,有“范门施氏经募”“胡门章氏”“……向门翁氏……”“林门钱氏喜助塔……”等。 在地望类中,有塔砖上刻有“……衢州罗王氏□名□莲……”“龙邑叶欣向喜助杭州西湖南高峰……”等。据考证,叶欣向为龙游县人,生活在清代光绪年间。由此可见,守塔的僧人为重建南高峰塔募塔砖,一直募至浙南;从明代一直募到清末,他们不计路途之远,也不计时间之久,足见僧人们为重建南高峰塔的决心之坚。 据中国古代建筑史学专家张驭寰研究,宋代塔砖较明代相比厚度略薄,宋代塔砖一般厚6.5厘米,到了明代,塔砖厚度多为9厘米。 我捐出的“南高峰舍利塔砖”出自宋代还是明代?我特意到西湖博物馆去量了一下:长32厘米,宽17厘米,厚9.5厘米,大致可以认定这是块明代的塔砖,这与翁氏家族自明代迁徙到西湖翁家山的时间是吻合的。 通过对这块“南高峰舍利塔砖”的一番查考,也了解了翁氏家族的过往。翁氏家族在翁家山已生活了500多年,他们吃苦耐劳,乐意做公益事业,也重视文化教育。 《浙江通志·考选》载:清光绪十七年(1891),翁氏族人翁有成,在浙江乡试时考中第十一名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又进士及第,授江苏常熟县令,著有《南峰诗集》。1934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推广乡村小先生制教育,选点翁家山不是没有缘由的。现今,翁家山村民将一千多年前福建上杭的“喊山茶祭”仪式,“喊”到翁家山来,在春天里,为杭州西湖茶区增添了古老而清新的民俗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