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里的人情味 | 衣禾 (浙江萧山人,金石爱好者) 我们看中国玺印的历史,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战国到汉代的印章极其丰富,但一说到宋代就只有很少几方印,且还多是官印。你可不要觉得因为官印艺术性高,所以总是被编书的人选录。实际情况是,宋印很少,不要说名贤士大夫,就是普通文人的印也很罕见。明代数量也少,但还是有很多印出土,到清代就是大繁荣了,这从印谱上也可以印证。战国汉代的印,当代收藏家自己钤制数量很大,明清也多,清代印最多,但专门集宋代印的印谱就没有见过。 讲一个故事。 从前江苏溧阳钱昶墓被盗,辗转流出十五枚木印。橛钮,钮上无穿,从印文看篆刻艺术水平不高,是宋人各种复古性的矫揉造作,但却很有特点,是罕见的宋人私印遗存。南京的何齐华先生很有魄力,全部买下想低价转给南京的文博机构收藏,但没成功,有怀璧之哭。后来上海博物馆慧眼识珠,征集入藏。上博是古印收藏的顶尖机构之一,为什么要买这批年代不算太早,艺术水平也不算高的木印呢?这里有一个“史”的概念问题。 我们说“史”,大部分人以为就是把各时代中最好的东西放在一起。这是大误。例如猪身上并不都是精肉,且之所以是活猪,精肉少几斤是无所谓的,脏器与关节甚至皮毛却缺一不可。宋印的历史中,这些木印就是不能缺失的一环,是极珍罕的遗存。 再讲一枚宋印。 这方宋代玉印是春生堂李君收藏的,六面上分别刻有:许纯/口甫/维阳世家/一日三秋/书不尽言,图不尽意,云山万重,寸心千里/琴书清兴。 一个叫许纯的人,他字“口甫”——甫字前面一个字我们看不到了,缺失了。他家是扬州的大家族,“维阳”就是维扬,是维扬的世家,在古代,扬州是极其繁华且地位很高的城市。能用这样的六面大玉印,不会是普通人家。印的一面刻“琴书清兴”,自然是说自己家是书香门第。这个印用来干什么呢?“一日三秋”和“书不尽言,图不尽意,云山万重,寸心千里”,似乎是告诉我们这是用在信上的。 这方六面印,艺术性也很高,文字排列得当,线条有庙堂味而又灵动,远不是溧阳那十五方木印能比拟。因为材料是玉,所以并不是直接刻出文字,而是用治玉的方式砣出来的,且六面不是平的,文字在一个台面上,两面之间是起线的,难得一见。无论从哪个方面说,拿我们能见到的印谱上的宋明玉印对比着看,此六面玉印的审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的印,我们最常见还有“谨封”二字,庄重一点的还有“稽首谨封”,一般材质为铜或瓷。很显然也是封信用的。像许纯这方六面印上的文辞,我们在宋代文人遗留的信札上能看到,但印章盖在纸上却难得一见。许纯先生的这方六面玉印是很大的一笔投入,在当时的价钱应该是很高的。 除去个人信息,“一日三秋”“书不尽言,图不尽意,云山万重,寸心千里”“琴书清兴”都是表达个人心志的内容。因为“谨封”这样的印是可以在市场购买到的,但许先生显然是高级私人定制款。我们很难确定许先生的身份。“琴书清兴”可以认为是附庸风雅的用词,但“维扬世家”四字是不能小视的。因为有不同寻常的经济能力,他似乎有商业背景,也可能因经商而四处漂泊,家书抵万金,他用这样一方玉印来说明。 这方硕大的玉印,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经了火烧,残去一个角。于是玉石的光亮全部失去,比普通的印石更为难看,文字的痕迹也不显眼。“蒙尘”,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实际是落难的意思啊。 李君好收藏,近年喜收藏金石,也买了很多伪品和普通的东西,让我传拓我也多婉拒。这次他拿给我,脸上也颇忐忑。 我说:“真是与宋贤的好缘分啊。我很荣幸来拓几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