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法治带头人 打破“遇棘手矛盾就建议打官司”惯有思维 听说要建“微法庭”,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海潮社区综治主任潘昀起初是持怀疑态度的:临安、余杭等地因面积广,不少村社离法院较远,设置“微法庭”确为当地群众享受司法服务提供了便利,可上城区一共就18平方公里,52个社区离上城法院都不远。像海潮社区,开车四五分钟就到了,感觉没什么必要。 但很快,她就明白了其中用意。去年底,李先生因从外地回杭工作,打算对多年未住的房子进行装修,却发现当初在购房合同中写明赠送给他的地下储藏室内,已堆满了楼下邻居张女士家的物品。上门理论,对方却坚称是开发商赠送的。虽没签订合同,但拿出该储藏室的所有原始钥匙作为证据。 在潘昀看来,这样的纠纷根本没法调解,虽然从现有证据上看,合同更具说服力,但也有可能是开发商一物二卖,就算勉强去调解了,不管提出什么解决方案,当事人都会觉得社区偏向另一方。再加上李先生要打官司追究对方侵占责任的态度比较强硬,“别调来调去,反而调成了仇。” 潘昀把这个想法告知社区“微法庭”联系法官程煜峰后,对方从情理和法理两个角度分析——“打了官司后,他们就都服气了?”“心里都一直憋着气,以后楼上楼下是不是就老死不相往来了?”这让潘昀开始重新审视问题。 这种转变,正是“微法庭”设立的初衷之一。“我们希望,法官通过‘微法庭’和各村社联络沟通时,除了指导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外,还能有意识地做一些引导,让基层干部从‘遇到棘手矛盾就建议打官司’的惯有思维中走出来,从而培养一批熟悉当地情况、具备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的基层‘法治带头人’。”杭州中院副院长郎长华说。 带着从法官、律师那里请教来的专业意见,潘昀先后多次敲响了楼上楼下住户的家门。一方面劝他们不要赢了官司、伤了和气,另一方面把类似案件的判决结果讲给他们听。她发现,摒弃了畏难情绪,解决起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令她更加欣喜的是,双方最终接受了储藏室归李先生且不追究张女士责任的建议,握手言和。 桐庐县富春江镇孝门村党委书记刘国群也有自己的体会:“以前由于法律知识有限,一些矛盾调解起来比较吃力,也不敢去调解。”他坦言,很多农村干部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是一个原则:摆平。但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了‘微法庭’后,有法官作指导、当后盾,我处理起纠纷来更有底气、更能服众。” 前不久,桐庐法院接到孝门“微法庭”、富春江镇司法所发出的联动调解邀请,请求法院参与调解一起因安装电灯不慎坠落死亡的案件:廖某经建材店老板刘某安排,在给吴某经营的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安装电灯时,不慎从10多米高的横车上坠落身亡。 人命关天。面对这样复杂的案件,没有法律的支撑,村里来调解,帮任何一方说话都容易被另一方指着鼻子“骂”偏袒,而法官参与就不一样了。在两次长达10多小时的调解过程中,法官对死者、建材店、机电制造公司的责任作了解释、分析和梳理,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问题,同时村调解员、镇司法所工作人员从人情世故方面劝说,最终就赔偿金额及付款方式达成一致。 “诉源治理,绝对不是用‘压’的方法,把诉讼‘压’下来,也绝不是‘和稀泥’,通过双方无原则的退让息事宁人,关键还是摆事实、讲道理,尤其要讲法律的道理,让双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边界,然后双方都退回边界以内。”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马永双认为,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皆大欢喜,“一团和气”里面,其实有对法律的尊重与敬畏,这也是“微法庭”相对于一般调解机制更有价值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