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保护 湿地建设应有更多内涵 “虎丘湿地公园是苏州最大的城市绿肺,可你知道吗?它的茭白、莲藕、水芹等传统‘水八仙’也很有名,成为苏州人餐桌上的宠儿。”研讨会上,王中生的另一个观点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兴趣,“除了保护外,还应积极探索‘湿地+农业’‘湿地+旅游’等湿地经济模式,就像杭州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模式,把湿地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 从苏州探索湿地经济出发,打开了研讨会专家们的话匣子,都指向丰富湿地保护和建设的内涵上。浙江省水利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级高工朱法君,是一名业余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工作之余都泡在了湿地里,他率先抛出疑问,“西溪湿地的形成、保护、利用模式,恐怕无法再复制,杭州还需要怎样的湿地?” 朱法君补充道:“以西湖、西溪、湘湖等一批城市景观湖泊公园、湿地公园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形成,杭州在打造‘湿地水城’中要在多样性上做文章,更要从功能上定好位,而不是建设千篇一律的公园、广场和游乐场所。”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研讨会上说,“杭州要充分参照国际湿地城市的标准,比如,挖掘湿地文化,建设小微水体等,凸显优势,补齐短板,打造湿地水城的靓丽色彩。” 探索湿地保护与建设的多样性,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注重系统开发和整体开发。记者采访了解到,苏州经过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林地等资源调查,基本建立了自然保护地资源“一张网”和行业监管“一张图”生态战略,从“苏州园林”逐步迈向“园林苏州”。“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在湿地规划与保护开发上,特别要注意湿地保护的整体性,不要东一块、西一片。”河海大学教授崔广柏说。 保护优先 打造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 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灵秀”。杭州的河流和湿地,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深入开展‘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极大改善了全市水环境和水生态。”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局长钱美仙说,除了打造保护和合理利用双赢的湿地保护“西溪模式”外,杭州正在推进千岛湖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湖泊保护的实践范例。 在打造湿地文化上,杭州已成功申报中国湿地博物馆,牵头组织连续三届国际湿地论坛和湿地文化节活动,广泛开展“寻找杭州最美湿地”“寻找中华秋沙鸭”等品牌教育活动,编辑出版了《杭州美丽湿地》书籍。 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武海涛所言,“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突出湿地的文化价值打造‘湿地城’。”下一步,杭州还将挖掘湿地历史、农耕、民俗文化等“组合拳”,全面提升湿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杭州也是一个“数字之城”,数字治理已深入到生态环境整治的方方面面。在萧山区,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8条河道试点经验为基础,充分激活“智慧河道云平台”这一治水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打造了科技治水的“萧山样板”。“接下来,我们还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星—空—地’立体式湿地资源智慧监测方式,强化监测评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钱美仙说。 当下,杭州提出要在全省建设“重要窗口”中展现“头雁风采”,更好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高水平打造“湿地水城”,努力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杭州湿地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将立足杭州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打造与‘重要窗口’相匹配的湿地水城。”钱美仙说。 接下来,杭州将以西湖、西溪、千岛湖为重点,突出“原生态、高品质”,着力在湿地水质、湿地文化、生物多样性上下功夫,进一步还原湿地原生态,提升湿地品质,打造一批极品湿地;同时,以萧山湘湖、滨江白马湖、余杭北湖等为重点,修复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精品湿地。其次,杭州还将保护一批样品湿地,加大对西湖铜鉴湖、富阳阳陂湖、富春湾新城湿地、淳安千亩田、钱塘新区杭州大湾区湿地等一批不同类型湿地的原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恢复湿地功能。 浙江新闻+ 杭州湿地保护成果 杭州湿地资源丰富,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5大类21种类型,根据2005年调查数据,全市有8公顷以上的湿地面积14万公顷(不含水稻田),占全市区域总面积的8.4%。 杭州现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名录有2个,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5个;建立湿地公园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 全市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3000种,陆生野生动物50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74种;水生野生动物2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8种。 杭州市林水局连续10年在西溪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2019年维管束植物711种,昆虫892种,鸟类186种,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的良好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