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50架织布机带上高原 现场改装能编氆氇 另一边,金家虹朋友负责的纺织课,也遇到了难题。 她们带去了50架织布机,组装一台就要起蹲几十次,每次蹲下、站起都会头晕。好不容易把50架织机都装好了,结果因为是两个踏板的,没法编织出氆氇。于是团队几人只好就地改装机器,把两个踏板变成四个踏板,终于编出了氆氇。 走之前,双方都很不舍。金家虹脖子上挂着姑娘们献上的哈达,一直到拉萨才摘下。 金家虹说:“我原本没想过做这件事,整天围着工作室转,但现在去了一次,就已经开始考虑长续发展了。” 7月26日,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浙江省海洋渔业船舶交易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牵头下,浙藏非遗纺织扶贫工坊项目在那曲正式启动,除了带去技艺,金家虹等人还把工具全部留在了当地,并加了不少人的微信。 金家虹想,如果牧民们下次想做其他图案的包装或者小玩意儿,可以拍图案发给她,她再根据图案设计适合对方的针法,也可以替对方采购材料寄过去,形成一种长期的帮扶。 未来,该项目还将在产品设计创作、生产销售等方面构建起浙藏交流的桥梁。 在此之前,浙江省也以博览会为载体,特设扶贫板块,组织西部地区非遗项目参展,在“非遗扶贫”方面打下基础。省非遗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在近两年的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上,西部地区非遗展区的销量非常抢眼,并与浙江企业达成了不少意向合作,有的项目已经落地,今后有望在浙江市场上淘到这些特色产品。 杭州刺绣上榜 省级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 至于什么时候再返高原,她还说不好。 金家虹说:“我今年52岁了,时间观念特别强,总想趁眼睛还没花之前,抓紧一切时间绣作品,等眼睛花了就可以做别的事了。” 每个白天,在她看来都是不能浪费的,因为光线好,绣起花来更如鱼得水。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在院子里教那曲妇女绣花的原因。 从出生到现在,金家虹的人生几乎都跟“刺绣”有关。很小的时候,外婆和妈妈都会刺绣,妈妈做的衬衫娃娃领上总会绣点小花;16岁时,考入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误打误撞学了刺绣设计;毕业后,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边学边跟着老师单干;2008年,自己独立出来开了工作室。 身为杭州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家虹绣花自有特色,别人用丝线绣主体、用金线勾勒,而她反过来,喜欢用金线银线作画。 最近十年,她一直在摸索尝试“一根金”绣法,就是用一根金线从头绣到尾,中途不能断,也不能交叉,就像影视作品“一镜到底”的手法,很考验技巧。 如今,她还把工作室迁到了江南实验学校,为的是进一步普及推广杭州刺绣这门非遗技艺。今年7月23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上城区的杭州刺绣项目上榜,代表商品就是金家虹做的《西湖十二月》刺绣手绢。 金家虹说:“非遗传承人嘛,传承技艺是我的首要责任,但就像这次走进西藏一样,把技艺教给别人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能让技艺变成真正可得、可看、可摸的实体,并实现更高的价值。非遗旅游商品,对贫困地区的人而言,或许是一种脱贫的工具;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日常欣赏美的载体。所以今年我首次开了淘宝店,希望我们的作品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人们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