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金家虹不是第一次去西藏,但带着“非遗扶贫”任务进藏,给牧区妇女上课还是头一回。
上课地点在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那是一幢简陋的砖房,门口有个大院子。院子顶部拉着一块布,挡住一些紫外线,金家虹她们就在左半边院子教,时不时闻到右半边院子奶酪工坊的酸甜奶香。 当地牧民不通汉语,只会喊“老师”。于是,开课的头一个小时,整个院子都回响着“老师”“老师”的叫唤声。对于刺绣,她们很新奇,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一趟西藏之旅,最大的意义是启动了浙藏非遗纺织扶贫工坊项目,由浙江多名非遗传承人带着团队与物资,进藏授人以渔。 金家虹是上城区杭州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入行36年,绣有《心明》《清吟绕远香》《蝶语》等代表作。 “只有脚踏高原土,才能真正了解她们需要什么。江南刺绣娇贵、要保养,不适合原模原样搬过去,所以我教给她们的是粗犷版技艺,很实用,做好还能装牦牛肉。”金家虹说。 要做就做实用的绣袋,能帮牧民赚钱 7月16日,在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的支持下,一支非遗传承人的队伍从杭州出发了。 出发前一周,金家虹的朋友在微信上跟她聊起这件事,问她“要不要一起,把织、绣都带过去?” 金家虹的朋友擅纺织,一直想参与“非遗扶贫”,此行算是圆梦了,但对金家虹来说,这事挺突然。 “巧的是,我当时刚完成一幅作品,新作则起了个头,还没完全投入进去,所以我同意了。”确定了行程,但留给金家虹的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她把工作室的所有现成工具整理出来,20个绷框、20把翘头剪刀、一堆针线,一起打了个包,装在行李箱的半边,另半边放了几件换洗衣物和日用品。 物资不是难事,难的是教什么、怎么教。 金家虹说:“我觉得,既然要进行造血式扶贫,就要教点实用的东西,能真正在当地发展起来的。藏族人民会纺织,氆氇(pǔlu,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是那边的特色毛织品,土布也挺多的,所以我就打算教她们在土布上绣花,并且用棉线和平针绣法,能让花样更结实、耐磨。” 金家虹平时的工作,更像是创作,绣一幅幅平面画,或者满足客人的定制需求在衣服上绣花,而这很难给藏区带去实质的收入。 纠结的时候,工作室的一位同伴提了个建议:要不,做绣袋吧,可以装东西。 这主意好!藏族的女孩儿总是戴满首饰,小小的一个绣袋可以盛饰品,有市场。于是她们马上赶做了几个样品,包括样品上的图案都是临时决定的。 “明年是牛年,我就想教她们绣个生肖牛,结果她们一看到牛的图案都很兴奋,高原之舟嘛,在藏区是神圣的象征。” 更没想到的是,样品还被那曲市妇联的一位领导一眼相中,称可以当包装,装牦牛肉干。 这话传入金家虹的耳朵,她别提有多开心了,如果真的能给当地带去实用价值,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团团转的课一结束,立马跑回旅馆吸氧 见面这天,金家虹穿着棉麻长裙,盘着发,肤色还透着暴晒后的黝黑。对于这趟经历,她还清晰地记得很多细节。 7月22日,金家虹一行抵达那曲,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授课。 刺绣课安排在第二天上午。早上9点,金家虹和另外两名同伴来到“教室”,开始布置场地。 在分发材料时,“学生们”也陆续到了,都打扮得格外隆重,人人都穿着民族服饰,环佩叮当。 上课前,金家虹问她们“有没有见过刺绣呀?” 令她没想到的是,几十名“学生”,无一人见过。藏族不像苗族,绣艺普及,尽管有唐卡绣画,但会的人并不多。 于是,金家虹放慢教学速度,先给大家演示了一遍,再手把手解疑。“非遗传授有一点好,哪怕我们语言不通,也能通过动作交流技艺。” 开头前一个小时,院子里都是叽叽喳喳呼唤老师的声音,往往刚帮这边的学生扣上绷框,那边又有学生不知道怎么起头针了。 “我们三个人,团团转,原本没有高原反应的我开始喘不上气了,支撑到把所有人都教会以后,我就到旅馆吸氧。我来过西藏很多次,这是第一次吸氧。” 把50架织布机带上高原 现场改装能编氆氇 另一边,金家虹朋友负责的纺织课,也遇到了难题。 她们带去了50架织布机,组装一台就要起蹲几十次,每次蹲下、站起都会头晕。好不容易把50架织机都装好了,结果因为是两个踏板的,没法编织出氆氇。于是团队几人只好就地改装机器,把两个踏板变成四个踏板,终于编出了氆氇。 走之前,双方都很不舍。金家虹脖子上挂着姑娘们献上的哈达,一直到拉萨才摘下。 金家虹说:“我原本没想过做这件事,整天围着工作室转,但现在去了一次,就已经开始考虑长续发展了。” 7月26日,在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浙江省海洋渔业船舶交易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牵头下,浙藏非遗纺织扶贫工坊项目在那曲正式启动,除了带去技艺,金家虹等人还把工具全部留在了当地,并加了不少人的微信。 金家虹想,如果牧民们下次想做其他图案的包装或者小玩意儿,可以拍图案发给她,她再根据图案设计适合对方的针法,也可以替对方采购材料寄过去,形成一种长期的帮扶。 未来,该项目还将在产品设计创作、生产销售等方面构建起浙藏交流的桥梁。 在此之前,浙江省也以博览会为载体,特设扶贫板块,组织西部地区非遗项目参展,在“非遗扶贫”方面打下基础。省非遗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在近两年的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上,西部地区非遗展区的销量非常抢眼,并与浙江企业达成了不少意向合作,有的项目已经落地,今后有望在浙江市场上淘到这些特色产品。 杭州刺绣上榜 省级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 至于什么时候再返高原,她还说不好。 金家虹说:“我今年52岁了,时间观念特别强,总想趁眼睛还没花之前,抓紧一切时间绣作品,等眼睛花了就可以做别的事了。” 每个白天,在她看来都是不能浪费的,因为光线好,绣起花来更如鱼得水。这也是她为什么要在院子里教那曲妇女绣花的原因。 从出生到现在,金家虹的人生几乎都跟“刺绣”有关。很小的时候,外婆和妈妈都会刺绣,妈妈做的衬衫娃娃领上总会绣点小花;16岁时,考入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误打误撞学了刺绣设计;毕业后,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边学边跟着老师单干;2008年,自己独立出来开了工作室。 身为杭州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家虹绣花自有特色,别人用丝线绣主体、用金线勾勒,而她反过来,喜欢用金线银线作画。 最近十年,她一直在摸索尝试“一根金”绣法,就是用一根金线从头绣到尾,中途不能断,也不能交叉,就像影视作品“一镜到底”的手法,很考验技巧。 如今,她还把工作室迁到了江南实验学校,为的是进一步普及推广杭州刺绣这门非遗技艺。今年7月23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上城区的杭州刺绣项目上榜,代表商品就是金家虹做的《西湖十二月》刺绣手绢。 金家虹说:“非遗传承人嘛,传承技艺是我的首要责任,但就像这次走进西藏一样,把技艺教给别人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能让技艺变成真正可得、可看、可摸的实体,并实现更高的价值。非遗旅游商品,对贫困地区的人而言,或许是一种脱贫的工具;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日常欣赏美的载体。所以今年我首次开了淘宝店,希望我们的作品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人们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