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75岁的单家才已不止一次给“杭州老照片”投稿了。 上世纪7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单家才,存了三个月的工资,用90块钱买了一只海鸥牌双镜头。“那时候的相机,拍照距离、光圈、速度都只能大概估测。机子是机械的,不需要电池,现在还能正常工作。” 这只当年很潮的相机“装进”过半个世纪的杭州,“走过”了孤山、柳浪闻莺、灵隐、红太阳展览馆、城隍阁…… 自7月8日起面向全球开展的“清河坊有请,等你来点睛”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征集活动已收到包括街区宣传口号、形象标识在内的千余稿件。这次,单老先生又给“杭州记忆”资料库添了新照片,一组吴山城隍阁上跨度近50年的对比照,杭州主城建筑变迁一览无余。 名副其实的老杭州眼里: 清河坊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有花头” 四代人生在杭州长在杭州,单家才自小辗转过的住地,听上去都是杭州老底子耳熟能详的。 他一家十几口人的“小辰光”(杭州话“小时候”)就住在江城路抚宁巷一带,具体位置是现在的“宋城饭店”。 结婚后,单家才的家离西湖不远,当时叫沈唐闸,也就是现在的少年宫附近;自西湖综合治理工程“还湖于民”之后,他又搬到了体育场路浙江日报边上的宿舍。 单家才说,小时候待过的清河坊在改革开放前还没什么名气,就是“稀松平常但充满烟火气的一条街”。它主要和西湖离得近,河坊街通到底就是柳浪闻莺,老百姓喜欢坐8路公交车,从梅花碑站发车、途经次站清河坊,晃荡到西湖边玩耍。 “清河坊沿街除了白墙黑瓦的民居,就是大片的梧桐树,倒是有个十字路口的几家商铺印象很深。”他说的“十字路口”,就是现在南宋御街与河坊街的交叉口。 都是哪几个老字号呢?有万隆火腿栈、羊汤饭店、章云升百货、宓大昌烟行,还有化妆品品牌孔凤春。 “那会儿的羊汤饭店,房子低矮,店面很小,还不太卫生。一家人自行车踏(杭州话“踩”)过去,两毛钱吃得很好了,每次必点的羊肉烧麦,还保留着杭州人的口味。” 至于现在大名鼎鼎的景阳观,那时尚未落户于此,是后来才从官巷口搬迁过去的。 改革开放以后,清河坊逐渐开始恢复古街风貌,也逐步引入更为丰富多元的商业、旅游、餐饮、古玩、中医药文化等,各地游客到此,也为这条老街注入了全球化风采。 两组老照片: 一张摄于中山中路虹鹤照相馆 一组出自海鸥牌双镜头相机 单家才给我们投稿的两组老照片都与上城区有关。 第一张人物大合照1958年摄于中山中路柳翠井巷口的虹鹤照相馆。那时读小学,哥哥(老二)应征入伍,八个兄弟姐妹拍过一张合照,还有父亲母亲和表妹,一共11人。 当时的单家才看摄影师把两个凳子叠起来,相机一架,“注意,看牢我!”镜头前,孩子们笑得很自然。 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更是件稀罕事。因为工作关系,单家才成为了一名摄影爱好者。 1963年参加工作后,在杭州武林机器厂宣传科负责过阅报栏,1985年又被分配到《浙江省乡镇信息报》搞广告产品摄影。每天背着自己花三个月工资买的海鸥牌相机,一到“暗房”就不想出来的单家才乐坏了。 第二组照片中的人物是单家才自己,取景自城隍山城隍阁,同一角度,分别摄于1968年、2001年和2014年,留给我们的照片说明是:杭州市区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到,2001年的老照片中城区还是大片低矮平房,2014年高楼大厦已拔地而起。 城隍山的城隍阁每当夕阳西下,便揽住了吴山天风,脚底板下就是皇城根。在单家才的照片中,不仅是城市建筑的变化,也是城市变迁的缩影。 征集活动持续进行 8月中旬,本报将晒出获奖作品 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征集活动的稿件不仅有来自杭州本地的,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这其中有文化协会的会员,还有些投稿来自教师、警察等各行各业。 截至目前,口号类征集收到300余封邮件近1000条。关于老照片的征集仍在持续进行,希望更多像单家才这样的热心读者能为我们提供好的线索和故事。 下个月中旬,本报将晒出本次大赛的全部获奖作品,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