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昨天的蓝天白云与36.5℃的高温,让人一时有了要出梅的感觉。实际上,只是错觉。今天,“梅姑娘”就带着大雨又回来了! 刚刚突如其来的大雨,你被淋到吗?读者饭小月半爆料说,他在新天地这里突然遇到了大雨,大约持续了十分钟。 根据杭州气象台最新消息,今天我市出现阵雨局部雷雨天气,局部有短时大到暴雨。08时至20时全市面雨量15毫米,36个测站降雨大于50毫米,单站最大临安昌化镇白牛村81.5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临安昌化镇白牛村33.2毫米;新安江流域面雨量10.4毫米,上游黄山地区18.2毫米,衢州面雨量19毫米,金华1.7毫米;东苕溪流域面雨量12.7毫米。 预计今天夜里全市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部分雨量中等,局部大雨到暴雨;明天上午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或雷雨,下午起阴到多云。 后天白天,杭州的雨水减弱,但夜里到后天又会迎来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目前来看,雨水将会一直持续到本周五! 好消息是,受雨水影响,周五前气温都不会太高。双休日的天气也不错,会以多云天气为主,但雨一停,气温又会上升到30℃以上。 杭州的梅雨已经持续了一个半月,到现在还没有出梅的迹象,估计很多小伙伴都想问,为什么今年的雨水那么多,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未来的极端天气是不是会越来越多?中央气象报就此采访了多位气象专家多角度详解了近期南方强降雨之凶猛。 今年雨水不是一般多,是真多! 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 仅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重庆、湖南、江西、上海、广西、四川等省份共计85站的累计降水量,都超过年降水量的一半。与此同时,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另据水利部信息,6月以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后发生1号洪水。 而受持续南方强降雨影响,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全线告急。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近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江西省气象局利用2010年以来近10年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并结合近60年气象观测数据,对江西省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变化状况进行了科学监测评估,结果显示:截止到7月8日18:00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而从6月2日至7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已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 今年的雨水为什么那么多? 主要是因为梅雨,厄尔尼诺也有助力 据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分析,引发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就是梅雨。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由于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此外,由于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今年的雨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 16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一场大到暴雨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4日至16日,长江流域将再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 17日至21日,主雨带东段将有所北抬,但西段仍维持在四川盆地东部和湖北一带。黄淮中南部、江汉、江淮、江南西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及云南西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有50~100毫米;其中,河南南部、苏皖中北部、湖北、四川东部、重庆、湖南西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50~200毫米、局部可超过300毫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提醒说,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未来极端天气会愈加频发吗?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确实在增多增强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研究员黄磊,在接受中央气象报采访时表示,“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 以事实为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1961年至2019年全国暴雨日数历年变化 图/国家气候中心 1961年至2019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图/国家气候中心 与此同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也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