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社区的分类垃圾房形同虚设。
垃圾分类硬件日益完善,但许多小区分类垃圾房却形同虚设
杭州正在探索将垃圾分类奖励积分与市民卡绑定,提高分类热情
如何破解“垃圾围城”困境,与前端的垃圾分类是否到位息息相关,规范的垃圾分类习惯是实现垃圾减量的首要前提。
早在2000年6月,杭州就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4年前,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在杭城大部分小区逐步推广。
目前,除了城中村和新建楼盘外,杭城绝大部分小区都已经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合格的硬件条件:有垃圾房的小区对垃圾房进行了改建,设立了分类垃圾投放口;没有垃圾房的小区,也大多提供了不同颜色和标注的分类垃圾桶,供居民投放垃圾。
然而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在绝大部分小区,打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看,里面都堆积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袋里的“内容”什么都有。可回收垃圾里有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桶里有各种塑料瓶,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小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这是杭城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心中久久无法解开的困惑。
尴尬
可回收垃圾桶里堆满厨余垃圾
杭城部分小区垃圾分类形同虚设
上城区紫阳街道新工社区,是杭城第一批推广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
为了推广垃圾分类,街道曾以不菲的价格建造了几个专门的分类垃圾房,设有三个投放口,一个用于丢厨余垃圾,另外两个用来丢可回收垃圾。
傍晚,记者来到新工社区。在社区的一个垃圾房边,记者看到,丢厨余垃圾的投放口金属门紧闭,两侧的可回收垃圾门则开着。从门里看进去,本是用来丢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的黄色垃圾桶里,塞满了各色塑料袋,有菜市场里常用的绿色袋子,也有专门装可回收垃圾的黑色垃圾袋。
凑上前去,一股浓烈的馊臭味扑鼻而来。垃圾桶里,记者看到了喝空的饮料瓶、树叶、柚子皮等各式各样的垃圾,但最多的,还是打包装在塑料袋里的菜叶、骨头、蛋壳等厨余垃圾。
正值傍晚,吃完了晚饭的居民也开始三三两两下楼丢垃圾。一位大伯拎着一袋厨余垃圾,看也没看,就随手把这袋垃圾丢进了标注着“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内。
“垃圾分类?有的,我们每个月都要去社区领垃圾袋的。”谈到“垃圾分类”,这位大伯似乎只记住社区有宣传这么一回事,而自己是否按照社区宣传提倡的方式丢垃圾,他似乎并不在意。
大伯说:“这个垃圾房造好总有五六年了吧,窗口太小,中间那个门一般没人扔的。有段时间大家把垃圾都丢在垃圾房外面,后来环卫工人也烦了,直接就把几个垃圾桶放在垃圾房外面了。”
不仅是新工社区,在杭城其他不少小区,记者也发现,分类垃圾房和垃圾桶,几乎形同虚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