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图自西溪湿地国家公园
住在杭州,一年四季时时有惊喜。 比如秋天,那些整年都寂寂无闻的花草,忽然刷足了存在感,桂花的香、菊花的艳,令人们感慨:原来,你是这样的你! 也是秋天,江南水乡忽然染上了霜色,这是另一种季节的风物——秋芦飞雪。 明清雅士谓西溪有“三雪”:桃为绛雪,芦为秋雪,梅为香雪。直到今天,每年公历11-12月,芦苇开遍,西溪湿地都会举办“听芦节”,邀请市民来欣赏这一美景,错过可就再等一年了。 西溪腹地深处,有一座只通舟楫、不通陆路的孤岛,名为“秋雪庵”,周围种植有百亩芦花。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姐妹们想在芦雪庵结诗社,于是探春出面,写了封措辞优雅的请柬,邀请宝玉入社,末尾有“若蒙棹雪而来,则扫花以待”之句。 “棹”,船桨,李贺有诗:“谁棹满溪云”,是谁撑来满溪的云?此处做动词,划船也。 北方人大概会觉得怪异,“尝鲜荔、开秋棠”时节,江南怎么会下雪呢?怕不是作者笔误吧? 因而历代《红楼梦》抄本中,“棹”字被改的面目全非:有“造雪而来”的(程甲本),有“绰雲而来”的(庚辰本、戚序本),还有写作“掉”、“踏”的…… 其实,曹雪芹早在四十九回就揭开了谜面:
“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吴本泰《西溪梵隐志》中,对西溪秋雪庵的描述: “秋水一泓,荻花四壁。水周四隅,蒹葭弥望,花时如雪。” 怕人们不经意,他还在后文特意点出:“有花如雪,非棹莫寻。” 原来,“棹雪而来”就是划着小船,穿过白茫茫的芦苇荡,撑来满船芦雪的意思!那些改本只怕没见过秋天的芦苇,会错了意吧。
对比二者描述,我们忍不住猜想,秋雪庵会不会是红楼梦里“芦雪庵”的原型? 桨声欸乃,船身轻晃,鸟啼像雨点般落在乌篷上。经历一个小时的航行,已能在芦花掩映中瞥见秋雪庵的一角。 西溪八景之一的秋雪庵,旧亦有八景:弹指楼、仙岛荡、莲花幢、杨柳城、薝蔔蓠、护生堤、慢芦港、秋雪滩,只因时过境迁,无法一一辨别。
这座小小的庵堂,始建于南宋淳熙初年(1174),初名“大圣庵”(《武林旧事》)。淳熙七年,宋潼军节度使为资寿岩禅师改建为“资寿院”(《咸淳临安志》)。由于寺院身处孤岛,香火稀薄,逐渐没落荒废四百余年。 明崇祯七年,西溪人沈氏兄弟沈应潮、沈应科买下了资寿院的旧址,并请来当时灵寿寺的高僧智一(道宗,字智一)、智洪(澄之,字智洪)结庐驻锡。智一、智洪节衣缩食,几历寒暑,终于建成伽蓝。因此地“蒹葭弥望,花时如雪”,陈继儒取唐人“秋雪蒙钓船”之句,题名“秋雪庵”。“蒹葭深处”的地名,大概也是从明代传开的。
崇祯十一年,秋雪庵扩建为院,复额“资寿院”,正中为圆修堂,堂上“弹指楼”,楼后为“一色轩”,北有“月斋”。 也就在那时,吴本泰高中进士,有一个月的祭祖假期,便到西溪看望好友、资寿寺主持智一禅师。心远地偏、绝尘遐寄的蒹葭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走时题“圆修堂”三字,被智一制成匾额,珍重挂上。
五年后的崇祯十六年(1643年),智一禅师去京城探望吴本泰,并告诉他,秋雪庵稍加修葺,已经初见寺院的规模。僧人填坎缮楼,植树种蔬,梵呗钟鱼声闻于野,来访者说:“仿佛重睹古资寿院的威仪。”(《秋雪庵碑记》)吴本泰听得悠然神往,只是那时他还在为朝廷效力,在血色狂澜中挣扎沉浮。 清顺治四年(1647年),吴本泰踉跄归渡。旧友重逢,已是改朝换代,圆通忏师开门迎客,欢喜地说:“公今日再登圆修堂,倒像是恍然如梦了!”
明亡的隐痛还如鲠在喉,唯有蒹葭深处,清凉世界,芦雪湖光最为疗伤。七十四岁的吴本泰隐居西溪不仕。他住的地方幽篁茂密而少梅,智一移赠古梅数本种之,他便自号“西溪种梅道人”,做个风流药师,整日与洪吉臣、严敏、陆之越、沈自成、张懋谦、周星等名流,买舟唱和,流连忘返。 吴本泰的诗别具仙格:
“不随热客走名场,最爱坡仙筑雪堂。秋雪僧巢更奇绝,水中央是雪中央。” “东郭先生雪覆穿,双留履迹雪中看。道人快踏芦花雪,赤脚行来也不寒。” “不减终南雪色奇,蒹葭秋望远迷离。若为题似香山老,漫道都天秋雪诗。” 他将胸中才情倾注在笔端,与智一禅师合纂《西溪梵隐志》四卷,寻遍西溪古刹庵堂,搜罗名人诗词与游记。他写永兴寺,写到万历年间,掌石印和尚在西溪禅观六年,一次连续坐禅两三日,忽然瓶瓶罐罐磕碰有声,佛灯忽然灭了,昏暗的院子里,唯有井栏上鬼火燐燐,他大喝一声:“哪里来的鬼,何不帮我扫地焚香,搬薪汲水,却在此装模作样?”鬼火忽然不见,光线也渐渐明亮起来。(出自《西溪永兴寺志略·安乐松轩》) 又写村民捕食螺蛳,已用夹子剪断尾部,济公乞来放生池中,竟然活了,从此命名无尾螺。(出自《永兴寺记》)吴本泰笔下的西溪古刹,大多已不存于世,甚至连地名都难以寻觅。后人仅凭他的文字,想象西溪往日风光。
智一圆寂后,他的法嗣在石,收其舍利,筑塔于溪后。又在左创义塔,凡新安流寓杭州,死后无所归葬的人,皆安葬于此(《新安义塔志》)。吴本泰卒年不详,大概也埋入了这片秋雪滩中。 清末,秋雪庵仅剩庵房四间,中间供佛,右一堆柴草,左二僧寮,又左为厨房。虽有瘠地数亩,鱼荡几区,只是无人耕渔,荒废许久。唯一的僧人明圆,亦无以为继而萌生退意,将秋雪庵及周围田荡,以200银币,出让给南浔巨富周庆云。民国九年,周庆云募集七千元,重建大殿,将其施给灵峰寺,作为“灵峰下院”。并在殿后东侧开辟祠堂三间,祭祀两浙词人、宦游词人、流寓、方外词人以及闺媛词人,不知大殿前的香火,是否接引“词客有灵,拥黄鹤素云而下来”?(《历代两浙词人祠堂碑记》)
日影西斜,摇橹小哥催促我们快些返航。来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小时候的淘气事,捉鸭子、掏鸟蛋、捕鱼……原来,西溪的工作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政府为安置他们,在保护区之外造了房子,每户五套;衣食无忧,上下班不用打卡,事业编制,碰上淡季和恶劣天气还可以提前休息。
倦意顺着夕阳爬上眼睑,同船的漂亮妹妹们忍不住闭目假寐。年轻人嘻嘻哈哈,开玩笑说:“别睡了,也不怕被我卖掉!”妹子们反唇相讥:“咱们一船人的身价都比不上你一个,还不知谁卖掉谁?”
她们一面吐槽着在北京没日没夜加班的生活,一面羡慕着小哥“最美风景里最幸福的工作”。而我,也羡慕着湿地的鸟和鱼儿们,人们主动将居住了几千年的家园还给自然,西溪湿地终于成了藏在城市心脏里的宁静天堂。 作者:梵七七,设计师、旅行摄影师、自媒体写作者,“慢旅”创始人
喜欢慢节奏旅行,深度体验当地生活
微信公众号慢旅(manlver) ▼延伸阅读▼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六一泉:在天之灵化作清泉,为你接风洗尘 深秋的杨梅岭,层林浸染,美到忍住呼吸 “西湖牌”露水莲蓬抢手指南,有它才有暑假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