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依然是这个贺岁档最有话题的电影
姜文的要求很简单:好玩有趣 姜文《一步之遥》自上映以来,票房不如预期,但和姜文任何一部电影一样,引起的话题却是高潮迭起,业内也把《一步之遥》称为2014年的“现象级”电影。 《一步之遥》编剧有九人,其中每位几乎都跟着姜文编了一年的故事。昨天,编剧之一的孙睿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透露这部电影和姜文的幕后故事。 孙睿是一位北京80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电子专业毕业,却喜欢写作,出了《草样年华》,后又做了编剧。因爱好电影,还读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怎么进入《一步之遥》编剧团队,与姜文合作的? 孙睿(以下简称睿):我和他在同一个出版社出过书,他通过出版社的社长找编剧,正好我也写剧本,社长就问我愿不愿意加入姜文的团队,我当然愿意啦,就去了。先是试写了几段,姜导还算满意,这时候才见到他本人,听他完整地讲了一遍故事。 记: 9位编剧是如何分工的?你负责哪部分写作? 睿:不存在分工,就是前面的编剧把前面的任务完成了,我就完成后面的任务,我们集体创作。有的时候,每人写一稿,姜导从中选,这个的文字里挑出一句话,那个的文字里拎出一个点,再综合成一稿,然后再反复写。有点像打姜糖,几个人抡着锤子,反复敲打,打完一遍翻个儿,再反复敲打,如此十几番,直到结实。 记:姜文对编剧有什么要求?跟他合作的感受如何? 睿:姜导对电影的要求就两点,好玩、有趣。所以他要求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到好玩、有趣。在真正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一场戏有时候写了三十稿可能还要再写,不是因为写得不好,是因为还没拍到这,既然有时间,那就继续改,将它变得更好玩、更有趣,这是姜导的工作风格。一开始不熟悉,就会以为自己写得不好,压力真的很大。 工作环境很好,我们随时有酒喝、有水果吃,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健身房,一个有氧,一个无氧,还配了健身教练。 记: 《一步之遥》现在口碑两极分化。姜文有那么多旁白,充满话剧腔,使得电影像舞台剧,让观众看着有点累,也比较容易脱戏。原本剧本就这样设定的吗? 睿:旁白是开始就设计好的。开机前,姜导就让录音师把石挥的《我这一辈子》的旁白扒下来给我听,让我知道未来影片的可能性。他特意用这种老北京慢条斯理的腔调。老北京人就是这么说话的,比如启功先生,看下他的视频,就知道这种语调不是话剧腔,是生活中真实的语言。 记:武六拍《枪毙马走日》的电影,王志文演《枪毙马走日》的话剧,电影里有大量“戏中戏”。这种结构难道不担心观众看不懂么? 睿:一百年前,“戏中戏”算新鲜的手法,现在的观众看“戏中戏”太稀松平常了。《盗梦空间》都“戏中戏中戏中戏……”了,一样没人说看不懂。 记:你会觉得姜文这次太自恋,太任性? 睿:如果你一开始带着很多设想去看这部电影,那它肯定跟你的设想不一样。如果非要问我,这故事表达什么,我说是告诉所有男人两个道理,一个是教你如何逃避责任,第二个是男人如何去承担责任。所有人都在误读姜文。 记:你说姜文被误读,你觉得他有哪些地方被误读了? 睿:我们写剧本的时候,没有任何隐喻得预设,只是把故事和台词写好。因为姜文的电影对人物和现实都是直面正视的,不回避,形象且生动,所以看完了自然会有人想到当下,想到身边的人和事儿。 记:你自己也要当导演了,首部电影《草样年华》目前筹备进度如何? 睿:因为是我的小说改编的,我也是编剧和导演,创作上的要求会更高一些。目前剧本已经完成第三稿的创作。仍在继续进行修改,这也是我从姜导那学到的。我计划明年春天开拍,争取国庆档或贺岁档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