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新闻 通讯员 潘辉 记者 史洁 3月5日下午,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值班大厅,一对失散多日的父子相见,亲人相见,预料中的感人一幕并没有出现,面对红肿着双眼,连夜从商丘老家赶来杭州接领他回家的父亲,小刘(化名)无动于衷甚至恶语相向,表示不愿意跟父亲回家,从这个19岁小伙子的言语中,不难看出父子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身无分文的小刘一个人从家跑到了杭州呢?故事还得从2月25日那天说起。 那一天,小刘跟父亲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口角,一气之下便一个人跑了出来,却跟父亲谎称去姑姑家玩,当天晚上小刘父亲联系自家大姐时才发现小刘并没有去姑姑家,一家人心急如焚,到处寻找却完全没有什么线索,仿佛小刘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一般。 (工作人员劝导小刘回家) 出走小伙现身杭州 3月4日上午,小刘的身影出现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随身背着一个书包,在受助人员接待窗口前,小刘自述来杭找工无着,身份证丢了,身上钱也用完了,要求救助站帮助其购买车票返乡。在随后的沟通交流中,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小刘的言语、举止似乎有些异常,便多问了他一些问题。 “你家里人知道你在杭州吗?”“父母的电话记得吗?”面对问询,小刘眼神闪烁,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再看小刘填写好的求助登记表,身份证和户籍地址一栏填写的也都不完整,小刘自称记不起来了。工作人员立刻意识到,小刘可能隐瞒了什么,事情真相也许并没有他口中说的那么简单。 (面对工作人员问询,小刘起初较为抵触) 顺利找到小伙家人 工作人员继续耐心地与小刘交谈,但是小刘始终低着头,不愿开口。身份信息不全,根据小刘所写的“xx县”,业务科长左伟将该县所有的乡镇一个一个报给他听,当听到“xx镇”时,小刘有了一点反应。 (左伟蹲着身子,一点一点消除小刘的“敌意”) “真的吗?我们找他好几天了,亲人家,朋友家,商丘市区,都找遍了,没有一点消息。没想到跑到杭州去了。” “您放心,人现在在我们救助管理站内很安全。” “那我今天晚上就赶过来接他!” “谢谢你们啊!真是太谢谢了!” 辗转联系到小刘父亲,电话那头传来惊喜交加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诉说着这几天的经历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挂断电话,左伟轻出一口气,这次甄别身份信息的过程相对还是比较顺利的。 父子冰释前嫌 从小刘父亲处了解到,小刘父母从小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时候小刘跟姑姑一起生活,父子两的感情比较淡薄,对孩子缺少关爱,加上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导致了父子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经过工作人员劝导,小刘最终同意跟父亲回家,小刘父亲也表示在以后的相处过程中,会改变教育方式,把小刘当作一个成年人,平等地沟通交流。 (小刘父子办理接领离站手续)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写信,关心爱护孩子的成长。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傅雷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傅雷对在国外留学的傅聪的教育,就是通过书信的方式,用谈心的口吻交流,循循善诱地教育傅聪,最终使傅聪成才。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