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记者 冯双 通讯员 应晓燕)
指导专家/张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四病区副主任医师
春节长假已过,回到父母身边过年的子女陆续离开,回到工作岗位。对于老年人来说,几天前还是一屋子人热热闹闹的场景,如今又恢复了冷清的模样,这样的落差让很多老人一时难以接受,有些还出现了“节后孤独症”。
子女过完年离开后
老父亲变得性情古怪又爱哭
今年68岁的李老伯与老伴儿生活在一起。今年春节,儿女都带着爱人和孩子回来陪他们过节。整个房间里,洋溢着阖家团圆的喜庆氛围,李老伯含饴弄孙非常开心。但是,中间有一些小插曲,让儿女大惑不解。
李老伯对孙子格外溺爱,纵容孩子的不良习惯。原本需要按时完成的家庭作业,在爷爷的撑腰下,都可以不做。儿子对他说,不能这样骄纵孩子,要求孩子继续完成作业的时候,李老伯就大发雷霆。这与李老伯一直以来对自我及儿女要求严格的形象,完全不符。
正月初五,儿子女儿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开。面对离别,李老伯很伤感,哭了起来。
没过几天,李老伯打电话给儿子,央求他把孙子带回来,陪着他。电话里又哭又闹,儿子很无奈。母亲告诉儿子,自从他们走后,李老伯性情变得更加古怪,动不动就对她发脾气。不仅自己不出去社交,还阻止老伴儿出去活动。儿女走后,李老伯连续几个晚上老睡不着,血压也升高了,觉得心慌、胸闷,还说自己得了重症,活不了多久了,一定要孙子回来陪陪他。
儿女赶紧回来带他到医院检查身体,却没查出什么毛病。张滢认为,李老伯的情况,主要是受不了春节前后身边“热闹”与“冷清”的骤然切换。加之李老伯性格比较孤傲,社交圈子窄,情感寄托全部放在儿女身上,这样的离别,很容易让他们患上情绪病。
与儿女道别后重回社交圈
节前的生活节奏不能乱
同样是空巢老人,采荷街道新凯苑社区的王大爷心态调整得就很快。他觉得,其实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大家想象的强。“活到这么大岁数,什么没经历过呀,”他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我不也这样过来的吗?”
这个春节,和儿女道别后,他就重回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与老伙伴打打麻将,下下棋,生活又回到春节前的状态。
他还感慨,为了迎接儿女回来过节,准备过年的事情,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和朋友相聚了。春节过后,大家聚在一起,谈资都是春节、儿女的事情,我们相互交流,就好像儿女还在我们身边,这或许也是我们相互帮助,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而且,他觉得逢年过节必须要求儿女回到自己身边,也是对他们的苛求。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这么大,而且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忙得很。每天微信上聊聊天,知道彼此的生活状态,都平安健康就好了。
张滢非常赞同王大爷的想法,他觉得,为避免老来孤独,老人最不该把生活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全寄托在儿女身上,自己有爱好、有事干才是克服孤独感的关键。而且,与有共同兴趣的三五好友在一起,是缓解“节后孤独症”的有效过渡方式。
■专家解析:
应对“节后孤独症”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
子女也要多嘘寒问暖
张滢介绍,患上“节后孤独症”的老年人,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焦虑烦躁,容易发脾气,睡眠不好,严重的会出现躯体上的不适,如高血压、腹胀、胃痛、头疼、消化不良等。一般节后开始患有这些疾病的老人,都是分离焦虑症引起的,可以视作是一种应激性情绪障碍。
面对节后孤独症,张滢认为,老年人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老年人心态乐观,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将所有的快乐源泉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那么对子女来去就不会那么敏感,可以有效平稳心绪,淡化节后孤独的氛围。
而且,在团圆时刻,老年人应该做好离别的心理建设,以便节日氛围散去后,能够尽快回归到平日的生活状态中。
当然,子女的关心和抚慰也是缓解老年人孤独最好的良药。在节后一段时间内,子女要与父母保持电话沟通,唠唠家常、工作,多了解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让老年人感受到子女的关怀。
张滢坦言,节后不适,是存在于空巢老人中的普遍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任何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不适应,尤其是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人,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子女,在这段时间应该格外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变化,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血管方面等基础疾病的老人,如果节后出现身体不适,一定要重视,及时上医院检查。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母子女,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不管人走多远,对父母的挂怀不应走远。不管生活工作有多忙,对父母都要多一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