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住房公积金200元已入账。”这一年来,霞湾巷社区的王师傅每个月都会收到一条这样的短信,“转岗后发的这笔公积金,正好可以用来还一部分房贷,比以前的待遇要好多啦!”。 王师傅口中的转岗,其实是指政策性帮扶岗位转为公益性岗位。从去年9月开始,拱墅区在岗位管理中引入市场化开发机制,不到一年时间,全区10个街道的99个社区的1500余名政策性帮扶岗位人员成功转为公益性岗位用工人员,拱墅也成为全市第一个全域完成公益性岗位转岗的主城区。 待遇好了、收入高了、保障有了、劲头足了,转岗工作得到安置人员的交口称赞,成为拱墅惠民工程中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临时工”变成“正式工” 两年前,45岁的李大姐从企业下岗进入政策性帮扶岗位做保洁,“当时和社区签了一份协议就进来做了,觉得和正式工不大一样,也没有公积金。” 如今,拱墅区原有的政策性帮扶岗位在岗人员都从“临时工”变成了签劳动合同、拿公积金的“正式工”,不仅待遇上去了,还能享受免费体检,拥有加班费、休假和病假等一系列待遇。下一步,社区和物业公司还将制定更详细的考核制度和培训体系,及时给公岗在岗人员加油充电,让公益性岗位成为就业困难人员更高质量就业的“加油站”。 “别看我现在还是个保洁,过几天我打算参加公司组织的西点烘焙培训,说不定明年我能开个微店卖蛋糕呢!”李大姐边说边比划,笑意在脸上荡漾开来。 “小岗位”也有“大成长” 王大姐是阔板桥社区的一名助老助残员,原来每天的工作就是陪孤寡老人聊聊天,带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出门就医。转岗后,王大姐听了物业公司组织的按摩小讲堂和心理学讲座,能为残疾人适当按摩减轻疼痛,也能及时从心理上纾解老人独居带来愁闷。 “有她在,我的心都是暖的,真的很感谢她!”说起王大姐,独居老人汪阿姨交口称赞。“还有小区里的水工、电工,遇上断水停电,一个电话,马上就赶过来了,服务态度好,技术也让人很满意。” 像这样的公岗在岗人员还有很多,转岗后待遇上去了,签了劳动合同后主人翁意识也有了,考核制度和培训体系建立起来后,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今年以来,拱墅区人社局联合各街道累计举办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10场,参加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当好“小家”服务“大家” “以前的观念是进政策性帮扶岗位混日子,转岗了,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学好技能提供满意的服务,走到哪里都不怕!” 物业公司的潘经理说。 转为公益性岗位后,人员的管理和使用也将更加高效,社区和第三方承接单位共同制定公岗日常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明确绩效考核要求,规范进岗退出机制,让公岗人员日常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工作努力、责任心强的公岗人员鼓励街道社区适当给与物质及精神奖励,最大限度的调动工作积极性。 拱墅区完成全区转岗的同时,转岗后的一系列考核制度和培训体系也正在逐渐完善。拱墅区就业处主任施主任表示,公益性岗位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要有,技能人才“蓄水池”的功能也要慢慢培养。下一步,拱墅将打造一支工作高效、服务高质、技能过硬的公益性岗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