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张济海是湖北黄冈市蕲春县人,2004年经过全家人的努力,终于在家乡住上了单门独院的房子,本是打算就在这房子里养老的。 2005年6月,儿子大学毕业,应聘到了杭州的公司工作,之后在杭州结婚安了家。 2011年,他搬来杭州与儿子同住,作为一个异乡人深刻体会了杭州这个城市的变化。 这是都市快报与浙江省社科联联合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1978-2018我的编年史”。 以下是张济海的自述。 儿子落户杭州 我也跟着来了 1978年时,我们在蕲春住的还是土砖瓦房,叫明三暗六,三代八口人一起住。 这之后,我家经历了五次房屋的变迁,终于在2004年底,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楼房——单门独院。 但2005年6月,儿子大学毕业后到杭州工作,又于2010年10月结婚后,与儿媳一起靠人才引进的入户条件,落户了杭州。 2005年10月1日,我第一次来杭州,探访在桐庐一家玩具公司上班的儿子。 当天,我一早坐大巴车从湖北的蕲春老家到杭州,下午再转车到桐庐县老客运站,下车后坐人力三轮车才到的儿子公司,花了整整一天。 儿子租住的房子很简陋,洗的衣服都没有地方晒,吃饭在公司食堂。 第二天,我们到西湖玩,又是坐了一上午的车,到西湖时已是中午时分了,匆忙看了两处景点又要赶车回桐庐了。 2011年5月份,我退休了,决定到杭州来跟儿子同住。 这次,我从老家坐普快列车到杭州南站下车,全程也要13个小时左右。 这时,我儿子已经换了在杭州老城区的单位,房子租住到了杭州萧山,房间在六楼,但没有电梯,上下楼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的,买菜也要走到三里外的集镇去。 2012年,我和儿子一起分别跑了萧山、下沙、临平和丁桥,最终看中了丁桥一个在建小区,购买了一套89平方米的三居室,终于在2014年10月1日乔迁新居,结束了在杭州的租住生活。 杭州“十有”最吸引我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刚好有幸见证了杭州举办G20峰会前后的发展与变化。 尤其是交通发展之快。这几年我在杭州,已经四次乘坐1号线地铁到下沙金沙湖站下车,上江堤观潮,坐车舒服,观潮过瘾,心情愉快。 另外,近年杭州花力气抓“五水共治”,我也是看在眼里,夸在口里,我们小区几个老人经常在一起骑着电动车,东西南北四处观光。 杭州的河道多,我们沿河游玩,看到的是“十有”:有绿化带,有石板路,有休闲亭,有果皮箱,有水面清洁工,有路面保洁员,有路灯,有木凳和石板椅,有无障碍通道,有水面增氧机,真正是春风杨柳, 绿水青山。 杭州的公共厕所给我的印象也特别好:很普遍,很显眼,很规范。 在我住的丁桥这一带,我知道的就有近60个公共厕所,全部达到了“四有四无”:有专业保洁员,有免费手纸,有干手机,有无障碍专用卫生间;无苍蝇,无老鼠,无蚊虫,无杂物。 我每天早晚在小区周围的河滨小道散步,如厕很是便利。 另外,去年,武杭高铁已经开建了,蕲春是这条高铁的沿途停靠站之一,这样我们回家就很便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