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车司机最怕电动车这4个“危险动作”
我们的实验证实:与工程车并行时,骑车人应远离图中红色区域;工程车右转时,骑车人绝对不能驶入红色区域。(扫描本图可观看实验视频)
第三次实验中,工程车右前轮避开了放在斑马线上的锥形筒,但右后轮随后将锥形筒压扁。
从1月8日到1月16日,4起工程车撞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电动车驾驶人无不重伤,甚至当场死亡,关于工程车的话题再度引发杭州人的讨论。
无论是杭州日报官方微信还是“杭+新闻”APP,评论区里,不少网友都对工程车在行驶中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较为激进的网友甚至认为,工程车本身就是一种安全隐患,因为它存在右转盲区。
细究多年来涉工程车和电动车的伤亡事故案例,记者发现,确实有工程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部分司机在驾驶中也有过失。但是,电动车驾驶人对于自身安全是不是也有注意的义务?面对与自己同行且体型比自己庞大数十倍的工程车,其他交通参与者又该注意什么呢?
不同事故都有不同原因和责任区分,但有些应当引起重视的细节是相通的。
实验
车头右侧半径4米的扇形区域
是工程车事实上的反应盲区
右转盲区实验,不少媒体都曾模拟过,工程车右转盲区的存在无需再次验证。那么,假如骑车人抱有侥幸心理或一时未意识到自己已进入工程车右转盲区,情况会如何?昨天,记者进行了一次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
余杭区瑞鑫混凝土厂的高福良师傅是配合此次实验的驾驶员,他有着23年A2车型的驾驶经验。高师傅驾驶的混凝土搅拌车长约9米,总重量达25吨。记者看到,在车头右侧共装有4块反光镜:第一块为常规右后视镜;第二块装在挡风玻璃前,镜面斜角向下,用以观察车头及前方2米左右距离路面;第三块镜面侧斜角向下,用以观察车身右侧及侧方4米左右的路面;第四块装在副驾驶室车窗外,用以观察副驾驶室下方路面。在车辆驾驶台上,记者看到了一块液晶显示屏,高师傅可通过该屏观察到车头到车身中部右侧4米范围内的路面情况。
“有了这么多观察设备,应该说视线盲区已经扫清了。”高师傅说,正常情况下,类似工程车在右转时,驾驶员能够看清右侧路面情况,“我说的正常情况,是指转弯时能停下来仔细看。”
如果情况不正常呢?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第一次实验:记者骑自行车与工程车同向行驶,与工程车保持1米左右的间距。
高师傅反馈:能看清记者骑行状态,右转前能及时停车让行,并在清楚看到记者骑过车头后,再做出右转动作。
第二次实验:记者在工程车车头右侧半径4米外的区域直行,速度稍慢于工程车,且在工程车右转时继续直行。
高师傅反馈:由于记者骑车速度不稳定,偶尔能看到自行车并行,右转时停车观察路面,约1秒后能发现右侧有自行车。
第三次实验:记者将锥形筒放置于斑马线上,模拟骑车人越线停车状态(该状态与骑车人闯红灯进入工程车右前方基本一致)。高师傅试开了两次。
高师傅反馈:第一次试开时,车辆右后轮将锥形筒压扁。第二次试开,工程车车头撞倒锥形筒,车身随后压过,锥形筒最后被左后轮压扁。
对于第三次实验,高师傅有话说:“如果工程车已经右转,而其他车辆继续直行,我们还是很难兼顾4块反光镜和可视系统。就算马上刹车,可能也已经和其他车辆撞上了。”
高师傅的话有道理吗?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观察设备齐全的工程车来说,车头右侧半径4米外才是真正的视线盲区,如果有车辆闯入半径4米的扇形区域,驾驶员迅速刹车,碰撞确实有可能避免。遗憾的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电动车为例,假如电动车以20公里时速(即速度为5.6米/秒)突然闯入扇形区域,即便不考虑工程车车速和制动时间,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到1秒,而骑车人往往也来不及反应。现实中,满载的工程车总重量往往有数十吨,行进中惯性巨大,根本不可能立即驻车。因此,遇到类似紧急情况,碰撞几乎无法避免,车头右侧半径4米的扇形区域事实上是工程车的反应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