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时30分,打开家门的那一霎,张欢(化名)终于忍不住哭了。这是30岁的张欢在杭州独居的第六年,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周末,张欢的感冒严重起来,一个人挂了3个小时点滴后,在夜色中提着一袋药回家,“想找人陪着一起去医院,却不知道这个时间能打给谁。”
像张欢这样的独居青年如今越来越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年全国一人户家庭数占总户数比例超13%,浙江一人户家庭数有57146户——这个数字在2014年时,还只有3537户。数据显示,目前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约有2000万人,这些年轻人远离故乡、亲人,独自在城市打拼。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里独居青年数量正在激增,他们坚持在理想与现实的缝隙中寻觅未来,已然成为眼下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有人被迫独居
有人崇尚自由
对于张欢的孤独,陈洋(化名)感同身受。
27岁的陈洋老家在江西上饶,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做文案策划。平时工作挺忙,房租占了她月工资的一半。“但毕竟杭州的机会比老家要多得多。”想到今后的发展,陈洋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陈洋每天6时多就要起床,赶公交车上班,晚上改文案,经常加班到很晚。下班回家,她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伴着电视里的声音,开始整理房间。“如果没点声音,静得让人害怕。”陈洋很少做饭,经常周末做一顿,能吃好几天。而这些年,一个人的生活也让她变成了一个爬梯修灯、拿着扳钳修水管的全能“女汉子”。
休息天,陈洋会捧着手机追剧打发时间。在她看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她已没有精力和动力去参与社交活动。“特别是周末的时候就会‘孤独感爆棚’。”向来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她,难过时,也不愿和家人提及。而面对同事,很多心里话她又觉得难以启齿。
相比陈洋的顾影自怜,小颖更享受当下的独居生活。
为了自由,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小颖选择了独居,尽管她和家人住在同一个城市。小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租金也在承受范围内。“从家到公司,走路只要几分钟。”小颖说,选择一个人住,除了离公司近,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常常面临“催婚”的压力。“我不太管别人怎么说,绝对不会因为催婚而结婚。”在终身大事上,她不想将就。
在小颖看来,一个人住感受的压力比起和父母住时少了很多,“尽管父母还是会唠叨,但也鞭长莫及,还是很自由的。”
被迫独居人群
触及社会痛点
陈洋与小颖截然相反的独居状态,正是当前独居青年群体里最突出的两类代表。有人感叹“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认为独居最大挑战就是孤独;有些人则十分享受独居生活,宁愿一个人潇洒,也不要两个人尴尬。
对于这样的“矛盾”,公共管理博士、浙江省心理健康促进会会长倪荣表示,这是主动独居与被动独居的差异显现,“一部分独居青年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普遍家庭经济实力较强、追求个人自由。另一部分是被迫独居,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打拼,随着高房价的叠加效应,导致生存压力更大,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和艰辛。”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64.3%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独居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最主要困境,其他困境还包括:生活拮据窘迫(49.5%)、社交圈子窄(48.1%)、缺少照顾和关爱(41.9%)、作息混乱(39.6%)、娱乐生活贫乏(33.2%)、上升通道受阻(12.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