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吴静 早已习惯了共享单车出行的人们忽然发现,共享单车悄然涨价了:摩拜季卡已近百元,再怎么优惠组合也得两百多一年;哈啰单车单次用车(半小时内)更是从1元提价到了1.5元,季卡则更贵。有网友感叹:“很怀念共享单车‘百花齐放’的日子。” 摩拜和哈啰单车悄然提价,是否意味着共享单车已进入“收割期”?给人很多猜想的空间。 从摩拜“一枝独秀”,到共享单车“百花齐放”,再到OFO“败走麦城”,小鸣、町町、骑呗、永安等共享单车已销声匿迹,共享单车“坟场”多次曝光网络,曾一度成为城市治理的顽疾。而现仅存哈啰、摩拜等几家头部企业。 单车逐鹿的背后,是资本的推动,而资本都是逐利的,各路资本都等着“收割”的这一天。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收割”并没有错。但是,“收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车身广告、替互联网平台导流等。相比粗暴的提价,这些“收割”方式太温柔了、太慢了,资本已经等不及了。 从一个角度来看,共享单车正在远离自己的初心。共享单车的初心是什么?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事实上,现在的共享单车正在远离初心,一方面,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养成,共享单车领域已出现了摩拜、哈啰这样的“寡头”;另一方面,因为缺少充分竞争,产品的体验早已打折,比如,要么加收高额的调度费,要么就为了还车来回走好几公里。 当摩拜和哈啰单车悄然提价时,风靡一时的OFO正面临着用户排队退押金的局面。共享单车作为一个高频产品,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方便,曾一度是资本追逐的“风口”,而OFO却演绎成了一个“反面教材”,背后不仅是触目惊心的资源消耗与浪费,还有对用户和产品的忽视。 今天,共享单车行业已基本完成洗牌,格局重构后,行业逐渐回归理性,不管是信用免押金,还是强制规范停车,都开始向有序、规范方向发展。笔者想说的是,资本要“收割”、企业要逐利、单车要提价,这些都无可厚非,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用户体验,才是企业走得更长远的“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