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记者 郑莉娜 郑承锋 立于潮头者,风光早得之,风浪亦先历。成本高升、产能过剩、环保督察,面对压力和挑战,制造业企业过得怎么样?在工业4.0时代,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在哪里?日前,市人大代表樊德珠走进杭州华普永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司董事长陈凯一起探讨了这些问题。 传统制造不传统 民企声音:鼓励企业推行工业4.0产业升级把制造业留在中国 代表建议:用上数字新大脑让杭州传统产业“换道超车” 政策执行知冷暖才更给力 2011年,陈凯创办了杭州华普永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成立八年的照明企业,用LED灯点亮了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的屋顶花园、巴西世界杯之路、西班牙哈恩城,成为走向世界的“杭州制造”品牌。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当前重点难点都在制造业。面对新形势,你们怎么做?”樊德珠抛出了她的第一个问题。“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夕阳产业。企业好,产业优,发展就有源头活水。”陈凯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要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升级。 “曾有人建议把所谓的‘低端制造业’迁到东南亚或者非洲——诸如基础的机械加工环节、印刷电路板制作、表面电镀表面涂装等行业。但在我们真正从事制造业的人看来,制造链讲究的是就近配套,保证时效性和较低的运输成本。”陈凯说,高度发达的工业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制造业链条。在工业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关起门来完成所有的制造链环节,而基础加工业就是链条的基础部分。“如果我们切除了基础加工业,高端制造业的零配件从何而来?”为此,他认为要鼓励企业推行工业4.0产业升级与企业集约化生产,把制造业留在中国。 “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升级要用上数字大脑。杭州正在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推进‘三化融合’行动,要素之一便是‘产业数字化’,其核心是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运用。”樊德珠举例说,老牌制造业企业中策橡胶就是通过与阿里云合作,用ET工业大脑技术将产品检测精度提高到人工无法逾越的标准,让企业实现了“换道超车”。 “通过‘三化融合’后的制造业,同样会是数字经济的引擎。”陈凯接话说。 民企声音:“定量”环境考评指标而不是“定性”“一刀切” 代表建议:精准执法才能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与安全感 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环保执法力度显著增强,陈凯也说到了他的困惑。“加大环保力度,淘汰粗放经营、产能落后的制造业企业,我们非常理解和拥护,但政策执行要精细化,不能简单‘一刀切’。”陈凯说,企业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污染防治责无旁贷,但有些环保方面的政策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现在政策对产业的引导和限制都是定性而非定量的,比如我是制造LED灯的,有个环节是灯罩压铸,一些执法部门认为压铸就是不环保产业。其实我们指标都是环保的。希望能‘定量’去评判环境考评指标,例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指标,而不是搞‘定性’的‘一刀切’,只要企业的名字或者经营范围里带有疑似污染产业的就列入关停或者外迁名单。” 对此,樊德珠认为,执法要严,也要“准”。比如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就不应纳入停工停产范围;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保要求的,可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如此精准执法,才能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与安全感。 陈凯说,对无证无照的污染企业应该坚决整改,确需关停的要依法关停。但在个别地方,一些已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转型升级、环保达标的企业也被一并停产,无疑会影响企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政策执行知冷暖才更给力。”樊德珠说,监管部门要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也应有心怀百姓、放眼大局的胸怀,既要严格执法,也要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