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能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跨境电商? 寻找破解“缺人”之道的金钥匙 长久以来,武长虹的工作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对于如何招才引才育才,她有独到的见解。踏入跨境电商行业后,武长虹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相关知识的同时,直觉,这个行业,缺人,缺人,很缺人。 原因在哪里?武长虹分析,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新业态,它既是商业模式,更是经济现象,是以跨境平台为依托,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因此,跨境电商亟须懂语言、懂运营、懂技术、有国际视野和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实在稀缺。 “转型跨境电商的企业,有涉足线上业务的传统外贸企业,有原来做国内电商的企业,有以内贸为主的传统制造企业,更有新创业的中小微企业。”武长虹分析道,由此也造成跨境电商人才队伍专业性低、流动性大、渗透性差的现状。数据表明,60%的企业表示各类人才都很缺,40%的企业急需电商运营推广人才,超过30%的企业急需技术性人才,超过20%的企业急需包括物流在内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武长虹记得2016年带队去安吉宣传介绍杭州跨境电商发展情况时的情景。安吉素有“椅业之乡”之称,椅业、装备制造业在安吉工业中占有绝对比例,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安吉不少企业家都对跨境电商跃跃欲试。但是,企业家有想法却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因为缺人。行业发展氛围欠缺,两者互相作用,或造成不良循环。 安吉之行让武长虹陷入深深的思考,回杭后,她整合资源,让政府“有为的手”与企业“有形的市场”相结合,促成安吉企业家抱团来杭。实地走访杭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和园区后,安吉企业家告诉武长虹:“杭州已逐渐形成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和浓厚的行业氛围,这是我们想借助的发展力量;产业集聚效应也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也是我们急需的资源。” 企业家的心声让武长虹坚定信念,要以杭州综试区为样本,打造一条适合跨境电商人才发展和壮大的新通道。发现问题,溯源症结。武长虹对行业进行一番“望闻问切”后认为:“人才问题,说到底表象,从本质看,是系统性问题,其中涉及学校教育、产业融合、平台规则、人才培训、服务生态、供应链管理等多个环节。”优秀的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跨境电商平台站内站外运营能力,了解物流、国际支付、国际税务、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知识。换句话说,进阶到中高级程度的跨境电商人才,是懂得跨境电商“能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跨境电商”的战略性专业人才。 如何培育出这样一支跨境人才队伍?在杭州综试区的支持下,武长虹厘清思路,坚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方联动,合力巧用“加减乘除”法则,构建全球最优跨境电商人才生态圈。 人才储备 “减”轻企业育人成本负担 “与蒸蒸日上的业务量相比,人肯定是不够的。”不少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与武长虹“吐苦水”。人才从哪里找?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跨境电商?实践来看,跨境电商人才相当于是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语言等专业的“跨界通才”。 “这样的人有但是非常少,部分是从传统国际贸易转型而来。”猎头公司如是说,“为了寻觅这些人才,我们常常要‘猎’遍全球。” 中高端人才难觅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自己从头培养”。 “如此势必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武长虹又发现了新命题。针对如何破题,杭州综试区想到了“链条式”的培养方式,即把人才培养前置,鼓励高校参与到这项大工程里来。 杭州综试区鼓励在杭高校根据自身条件,整合现有师资力量,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对经教育部批准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且纳入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计划的在杭高校,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扶持。在“重视跨境电商人才储备”的信念引导下,在杭高校纷纷行动起来。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分别成立跨境电商学院和创业学院,为跨境电商人才建立“蓄水池”和“孵化器”。目前已有34所在杭本科类高校、独立学院进行跨境电商课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