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王静) “感觉发工资就是发份额,每个月工资刚到手,一部分就会拿来买公司的基金。”去年不止一次地听到在基金公司上班的朋友这样说道。在市场募集情绪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基金公司自购基金早已成为了常见套路,甚至不乏基金公司要求从高管到基层全员跟投的情况。 2018年,A股行情不佳,新基金发行频频遇冷,公募基金市场上,基金公司自掏腰包的情况尤为显著,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基金公司自购基金的金额高达31.6亿元,创下历年新高。 去年基金自购金额创纪录 东方财富Choice资讯的数据显示,去年共有80家基金公司认购自家基金,买到停不下来,自购基金的总金额高达31.6亿元,是2017年的1.6倍,创下有史以来的自购新高。 从自购次数来看,在80家基金公司中,广发基金以1.4亿元自购15只基金的表现拔得头筹,成为2018年“自购冠军”。银华基金、创金合信基金自购数量也居高不下,分别为13只、12只,排名前三。 从自购总金额来看,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表现得最为热情,位居前三席,自购基金金额均超过1亿元。其中,易方达基金的自购金额更是达2.55亿元,远超其他基金。此外,华夏基金、国泰基金、银华基金、平安基金、富荣基金、招商基金以及南方基金的自购金额也都超过了7000万元,堪称大手笔。 从基金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是基金公司选择自掏腰包最多的两个品类。自购金额总数排名前30位中就有22只为混合型基金,如国寿安保华兴灵活配置混合、东方阿尔法精选混合A等。 自购基金分为两大类 对于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很多人都认为是“弱市里的营销手段”,但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 基金公司到底是出何原因自掏腰包呢?有基金分析师表示,基金公司自购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在单一客户持有比例不能超过50%的新规下,基金公司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定制需求,通过员工自购和发起式基金的形式稳定产品持有人结构和产品规模;二是基金公司出于对自身投研能力认可或者营销的目的,以员工自购产品与投资者同舟共济作为亮点,吸引更多的资金,很多个人投资者会认为员工自购的产品在业绩上会更加“稳健”;三是在市场表现较差的情况下,投资者信心缺失,避险情绪持续升温,产品募集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通过员工自购来保证产品成立。 基金自购可以分为普通基金自购和成立发起式基金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下,投资者在选择是否投资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上述分析师称,在自购基金中,普通的自购基金封闭期较短,一般在1个月左右,封闭期过后可随时赎回,投资者在选择此类基金的时候主要应该关注产品的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是否和自身需求匹配;在发起式基金中,多数产品是由机构定制的,并且产品要求员工自购持有期不少于3年,因此在投资策略上会追求绝对收益,比普通的自购基金更加稳健,但由于是发起式基金,封闭期也会比较长,投资者在认申购时应注意考虑流动性需求。 基金自购体现了基金公司做强业绩的决心,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不过“自购”背后利用投资者跟风心理的营销策略也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除了需要避开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能力存在问题的情况,还要注意他们对自购基金是否采取了赎回行为,综合判断该基金的前景。有业内人士认为,购买基金还是要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等基金本身的要素进行分析。投资者在投资这类基金之前需要谨慎甄别,了解后市行情、管理人的投管实力以及所管产品的业绩等综合因素后,再做投资决策也为时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