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王静) 经过两个多月的公开征求意见,近日,《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回购细则》”)正式落地实施。相比于征求意见稿上已有的限制,新规又增加了4项减持约束措施以及回购用途“负面清单”。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回购制度的落实,不仅会推动上市公司发动回购的意愿,也给部分喜欢忽悠式回购的企业戴上了“紧箍咒”。
回购股份实施细则正式发布 上周五晚间,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实施《回购细则》。 在征求意见稿已有限制的基础上,《回购细则》又新增4项减持约束措施。首先是要求做到“有言在先”,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回购的股份,拟用于未来集中竞价出售的,公司必须在披露回购方案时就予以明确,否则此后不得再变更用于出售;再者将已回购股份减持前的持有期,由6个月延长至12个月;接下来参照减持新规控制减持节奏,要求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数量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以减少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最后是要求公司将减持所得的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同时,上交所为防止回购为大股东减持“抬轿子”,还增加了用途“负面清单”。具体包括:回购股份拟用于注销的,不得变更为其他用途;回购股份拟用于未来出售的,应当在一开始即予以明确并披露,否则不得出售。 考虑到新老规则之间需要衔接,上交所还在规则发布通知中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一是明确存量回购股份方案的规则适用;二是给予上市公司3个月时间明确存量回购股份方案的具体回购用途。 300多家企业实施回购或发布计划 昨日早间,海思科发布回购预案。根据公告,海思科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不超过2亿元,回购股份不超过11元/股。回购股份期限为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0个月。 事实上,除了海思科,今年开年以来,A股计划或已实施回购的企业团还挺“庞大”。据本报记者查询Wind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有345家上市公司已实施了回购或者公布了预计回购的情况。其中,神州高铁甚至在不到半个月内,已实施7次回购,总回购超过1.7亿元。此外,兔宝宝、光迅科技等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回购在两次及以上。 早在去年,A股市场就掀起回购潮。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共有785家A股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2%;回购总额达534.25亿元,同比增加575%,是前三年回购总额的2.3倍;无论是实施股份回购的公司数量,还是回购总金额均创历史纪录。上市公司之所以“不遗余力”要回购股份,主因就是A股市场整体走势低迷,部分上市公司股价逼近质押平仓线等重要关口,岌岌可危;回购则是提振股价、彰显公司合理价值的有效路径。 忽悠式回购难了 此次《回购细则》的正式落地,将会对上市公司产生哪些影响呢? 有分析人士表示,新规也给“忽悠式”回购戴上了“紧箍咒”。有的上市公司在股价大跌之时发布股票回购计划,甚至豪言壮语地推出巨额回购计划。但在股价企稳后,却又找各种借口终止计划,有的甚至不出一语让计划不了了之。这类“忽悠式”回购行为,不仅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危害着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 民族证券认为,新规对董事长、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回购的时间、数量、价格区间作出了规范要求,如在回购股份方案中,必须明确回购数量或资金总额的上下限,并需明确说明主要股东未来的减持计划。监管部门强化监管,明确回购细则,这将对上市公司带来更严格的约束,避免一些公司通过“忽悠式回购”的方式操纵股价与套利行为,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总体来看,有专家还指出,新规对市场此前的三大关注点:回购股份出售、回购期间减持、忽悠式回购,均已明确,相当于通过重点防范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利益输送和证券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已经放开的回购制度系上了安全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