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记者 林司楠)杭州市中山中路261号,一座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每天都在吸引着行人的目光,这里曾经是浙江兴业银行的旧址,代表了近代中国振兴实业以及浙江财团自强不息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商银行成为了这里新的主人,浙江的金融业发展就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本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被剥离开来交由工行负责。自此,四大行都有了各自明确的分工:工行负责在城市开展储蓄和借贷等业务;农行负责扶持农村金融发展;建行负责国家基建投资的管理;中行,则专注于经营外汇业务。这对于原本金融业就比较发达的浙江而言,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浙江的金融原本就很发达,改革开放之前,杭州的延龄门大街(现在的延安路),钱庄、票号随处可见,延安路也因此成为了杭州最重要的‘商脉’和‘金融命脉’所在。”杭州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离任行长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除了四大行在浙江设立分支机构外,股份制银行也开始了大规模发展。在浙江的省会杭州,股份制商业银行竞相落子、进行战略布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广发银行杭州分行相继成立,每个人都虎视眈眈,梦想成为浙江的摩根,杭州的“财神爷”。 股份制银行的介入推动了浙江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和民营经济相互呼应,给浙江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浙江的经济实力快速提升,GDP总量从1978年的124亿元跃升至1991年的1000亿元,1998年突破5000亿元,2004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 2001年,中国的金融圈发生了一件比较重大的事件,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浙江的金融业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十年”:一方面,大量的本土金融机构在这期间诞生,浙商银行、浙商证券、浙商期货、浙商保险、浙商基金、浙商信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浙江仅存的4家城市信用社也相继改制成台州市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2003年,浙江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增量已经达到全国第二位,增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地对外开放,大量的外资行包括三井住友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开始入驻浙江,这对浙江金融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浙江金融经历了短暂的调整期,但很快又凭借自身强大的资本实力恢复了增长。从2011年开始,2011年、2014年、2017年浙江经济总量分别跃上了3万亿、4万亿、5万亿元的新台阶。2017年,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51768亿元,接近居世界第18位的荷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的富民大省地位十分稳固。2017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直辖市以外的省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连续33年居省区第1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从玖上月在出席“西湖—日内瓦湖”金融与科技创新论坛时谈到,浙江省金融业在开放中发展形成了新的动能,这个动能既包括金融业本身,对金融业自身发展形成新的动能,也包括金融业发展对新的经济业态带来的一些新的推动。朱从玖说,“浙江省有非常多的标志性的特征,比如说浙江省经济实力比较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居第四位;浙江的民企优势很强,我们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名当中浙江连续18年入选民企500强居于第一位,今年依然有93家民营企业入选500强;同时浙江的外向型经济非常活跃,浙江的进出口在全国居第四位,浙江的出口2017年达到19500亿,在全国居第三位,仅次于广东、江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金融业作为开放型经济必然的一个构成,作为实体经济一个紧密的伙伴,也在这样一个新的征程当中迈向进一步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