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被称为一代“天才少年” 如今很多人把人生最重要的一站放在了杭州 “95后”胡晋称得上是“开挂的人生”:14岁跳级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18岁以专业成绩全校前三的成绩,免试推荐攻读浙大博士研究生;23岁博士毕业,正式入职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成为达摩院最年轻的科学家。 在中国,有这么一批和胡晋一样少年早慧被称为“神童”的人。他们大多来自“神童集中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今年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40周年,当年接受了精英教育的“天才少年”如今散落在全球各地,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把人生重要的落脚点选择在了杭州。 班里平均智商135 当年的“天才少年”揭秘少年班生活 闵万里是阿里云人工智能科学家,和胡晋不同的是,闵万里是中科大少年班里走出来的“天才少年”。 中科大少年班诞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 1974年,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提议参考中国体育运动员从小培养的模式成立大学少年班。4年后,21名智力超群的少年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时间,少年班名动天下。 闵万里的人生轨迹在1991年被改变。那年的10月份,他参加了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有一个集训教练是中科大数学系的苏淳教授,苏淳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聪慧的孩子,并向学校写了推荐信。苏淳也是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十四五岁早早离开父母远赴他乡求学,绝大多数人像闵万里一样的同学并没有做好准备。他们被安排和其他正常的班混编在一起,和比自己大三四岁的哥哥和姐姐一起上课,一起生活。因为心智尚未成熟,以至于在上学后前两年,少年班的整体学习进度落在其他同学后面,直到第三年,才开始展现天才的一面。 在少年班,物理和数学是基础课程,“题海战术”几乎贯穿了他们大部分学习时间。“那时每人一套五大本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做完就是研究生水平。”闵万里说。当年中科大从北京搬到合肥,造了4幢崭新的教学楼,被学生们称为“四牌楼”。楼里有一批通宵教室,成了少年班熬夜做题的战场。 不过在前三年强化了数学和物理,后面两年每个人都可以选自己喜欢的专业。闵万里记得,当时班里90%以上学的是理工科,只有极少数计算机系的后来转学了金融。 在闵万里即将毕业的那一年,15岁的湖北潜江少年徐华也进了少年班。当年,全国有800多人报考,最后的录取比例是20∶1。 在进入少年班之前,需要进行智力测试,虽然学校并不会公布最后的成绩,不过徐华记得,私底下大家有所耳闻的是,这个班的平均分在13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