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多跑一次” 到“一次都不用跑” 杭州奔向移动办事之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5-15 07:52   

我的一个好朋友,终于决定要在杭州买房定居。

从大学一起毕业到现在,她产生无数次离开的念头,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

有西湖美景以及太多美好回忆的勾留,也有对杭州办事方便的依赖。

前者是精神寄托,后者让她下定了决心。

296项事项可以用一张身份证办理,水电煤气网缴费、孩子上学缴费,她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几乎都能用一部手机完成,这在她家乡西北某县城,想都不敢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办事这么方便过。

和947万杭州居民一样,她从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把群众和企业服务好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必然。

城市的复兴跟人的奋斗大致相同,往往需要机遇,但机遇需要实力。一座城市往往要沉稳发展数十年后,才能具备迎来历史选择的基础。

1994年,杭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1996年设立滨江区,2001年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以信息经济为引领,十年不到,滨江从一片菜地变成钢铁森林,至2015年,杭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先后成为“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入选全球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不知不觉中,一个个国际化的头衔花落杭州。 

G20落址杭州,是对这座城市综合实力的最大肯定。举办G20的意义对杭州来说比对国家更重,它把杭州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杭州有了更大的目标,世界名城。

实现这个目标,杭州还需快马加鞭,做好服务是关键。

发展好一座城市,简单地说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公共服务,让老百姓享受更多获得感;二是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高端产业和知名企业。

新时代的今天如何把这两件事都做好,杭州给出的方案是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移动办事之城”,用办事速度,换取老百姓和企业的满意度,推进城市发展速度。 

杭州政府明白,老百姓是城市的主人,人才、产业和企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把老百姓和企业服务好,城市治理就成功了一半。 

2.互联网催生移动办事

公共服务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打造,往往要与时代同步。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太早不行,技术、社会接受度跟不上。

支付宝工作人员樊凯还记得,当时上门谈合作,带着名片,介绍支付宝是一家什么的公司,刚进门就被对方当做骗子赶了出来。

机构的质疑如出一辙:支付宝上的钱存在哪里?资金安全怎么保证?企业倒闭了,钱怎么办?水电煤机构婉拒了与支付宝的直接合作,大银行也没有太多合作意愿。太晚更不行,会被时代抛弃。

杭州是幸运的,因为有互联网。

16年前,杭州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当年的10月1日,西湖景区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成为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风景区,孕育了早期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提出用互联网“服务”社会的理念。

杭州更是有底气的。

十年前,杭州也还和其他城市一样,缴水电燃气费都是要跑银行或者网点,排着长队,等上半天。80后、90后的记忆里,应该还记得某天早上爸爸妈妈说,今天我跑一趟,把家里的水费、电费缴了,一去就是一个上午。

或许当时爸爸妈妈们想过,要是能在家缴费就好了。

变化从2008年开始。这一年,中国的网民达到2.9亿,跃居世界第一位;也是在这一年,支付宝开始试点进入水、电、燃气等公共事业缴费领域。

杭州水务集团、杭州银行和支付宝率先达成合作。2009年2月,杭州水费缴费业务就“搬到”了支付宝上,从此杭州市民再也不用出门缴水费。

那年5月,支付宝推出第一版手机无线客户端,杭州成为全国首批把水、燃气缴费搬到手机上的城市,杭州市民在家点点手机就能把费用缴了。

移动办事之城,开始萌芽。


相关报道:

省直住房公积金业务线上办理 40天节省10万张A4纸 

手机屏幕成杭州人的“移动办事窗口” 像在淘宝买东西一样方便 

在杭州 出门“无现金” 办事“不用跑” 

过去一年哪项“最多跑一次”用得最多? 

电子身份证 成为杭州市民最期待实现的服务 

人脸识别到底安不安全? 一支神秘多国部队破解世界难题 

一快一慢成全了杭州人的惬意生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首席记者 梁应杰 制图 连诚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