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黎:寻找黄龙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7 11:52   

寻龙(上)|黄龙洞究竟在哪里?原来之前都找错了

今年是甲辰龙年,杭州最有名的龙在哪里?估计很多老杭州的第一反应:个么肯定是黄龙洞啊。

作为老杭州的我拼命点头。

杭州人说的黄龙洞,就是曙光路上“杭州西湖”石碑所在的著名LOGO:黄龙洞景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改建为黄龙洞景区,打造成为以“缘”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景区。

如今的黄龙洞景区所在

如今的黄龙洞圆缘民俗园

没错,今天的黄龙洞,有两个关键词:相亲、金大姐。黄龙洞圆缘民俗园一月一次的相亲大会,已经成为杭州人的网红事件。钱江晚报2022年报道过:“金大姐在黄龙洞开小店30多年,促成了870对男女的缘分。”

但作为考古记者的职业反应来了:黄龙洞的洞在哪里?有人考证过吗?真正的黄龙洞,就在我们以为的黄龙洞景区?

一问,果然问出一桩新发现。

2021年至2023年,两个很懂杭州的人:“小魏”——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老奚”——杭州西湖摩崖题刻研究者和发现者奚珣强,针对黄龙洞景区内的慧开像龛及黄龙洞进行了多次调查(满山爬遍,不放过任何一块石头),并对护国仁王寺、慧开像龛、无门洞、黄龙洞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有了新的发现。两人合著的论文《杭州护国仁王寺慧开像龛及黄龙洞的调查和初步研究》最近刚刚发表。

如今“网红”的蝴蝶剧场旁边,老年大学边上,有一块当代竖立的纪念碑,上书“护国仁王寺遗址”,上面装饰有巨大的尺八造型,很多人应该都看到过。护国仁王寺,就是南宋僧人无门慧开(1183—1260)开创的,以寺后祈雨灵验的灵洞闻名,并在灵洞前建护国龙祠,龙王被封为“灵济侯”。这在《淳祐临安志》中有记载。

杭州老年大学边上的“护国仁王寺遗址”当代纪念碑

护国仁王寺遗址区域的后部山崖上,开凿有开山祖师慧开的摩崖造像龛,是护国仁王寺遗址的主要地表遗存,就在今天黄龙洞景区之内。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反正假杭州人我是第一次知道。

第一次出现“黄龙洞”之名的史料,是《黄龙祠记》。据徐一夔记载,洞外相传有黄龙现身,因而护国仁王寺后的灵洞(龙洞)得名为黄龙洞,后世史料如《西湖游览志》《西湖志类钞》,均沿用这一解释。从明初开始,南宋的护国龙祠就更名为“黄龙祠”,灵洞(龙洞)更名为黄龙洞。

这就是黄龙洞吗?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和研究。

比如2020年,学者常青在《杭州文博》发表《杭州栖霞岭黄龙洞与慧开半身像》,是目前公开发表的关于慧开像龛的唯一研究。但魏祝挺和奚珣强认为,常青找错了地方,对慧开像龛和黄龙洞的位置均判断有误。

乾隆也有“错”在先。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到访无门洞慧开大像,认为自己到达的就是黄龙洞。直至当代,很多杭州本地学者依然认为黄龙洞景区内的无门洞就是黄龙洞。而1980年代在划定黄龙洞景区范围时,也并不清楚黄龙洞的位置。

小魏和老奚调查考证,真正的黄龙洞位于今黄龙洞景区东侧,护国仁王寺遗址东南侧的山腰之上,并不在如今的黄龙洞景区内。

洞口东壁下有一方明代摩崖题刻,实证了这一洞穴就是真正的黄龙洞原址。同时,这一方题刻也是黄龙洞定名“黄龙”的最早实证,佐证了《黄龙祠记》中黄龙祠、黄龙洞名称的记载。同时,也确认了南宋临安府皇家祈雨的龙洞所在

新发现的杭州黄龙洞

洞如今什么样?到底如何证实这才是真正的黄龙洞?乾隆为什么搞错了?

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马黎跟着魏祝挺和奚珣强,爬了一个五级难度的山,探访了这个新确认的黄龙洞。它在游步道之外,行人罕至。我们也去了其他几处被杭州人多年误认为的“黄龙洞”,其中还有80后的童年记忆——记忆有误,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接下来几天,我们将讲讲这个漫长的寻找黄龙洞故事。

▼延伸阅读▼

“山中何所有”? 西湖寻石记

马黎:小弟苏东坡与五位大哥的杭州往事

你知道乾隆爷最爱的西湖名园是哪里吗?

↓ 见 下 页 ↓

寻龙(中)|在杭州,乾隆爱了一个假黄龙洞

寻找黄龙洞,准确来说,是寻找杭州黄龙洞的那个洞。原来我们一直都弄错了。它不在如今的黄龙洞景区里,而在景区东侧,护国仁王寺遗址东南侧的山腰之上。

从2020年起,浙江省开展浙江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浙江省文物局领导并组织实施这次调查工作。如今,调查成果《浙江石窟造像调查报告》即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关于黄龙洞的这项新发现也收入其中。

发现者,又是我们熟悉的两个杭州男人家:“小魏”——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老奚”——杭州西湖摩崖题刻研究者和发现者。

2019年,本报就报道过,这两个杭州男人一起爬山,找到了乾隆最爱的秘密花园“小有天园”。4年后,他们又找到了乾隆没找到的真正的黄龙洞——他错爱了另一个黄龙洞。

我们先来讲讲这条关乎杭州文脉的故事,以及一个美丽的错误。

两个杭州男人,找到了真正的杭州黄龙洞的那个洞

护国寺和小百花

1月6日晚,杭州曙光路,宝石山下的蝴蝶剧场,越剧《新龙门客栈》刚刚结束150场纪念演出。

剧场边上的浙江老年大学前面,有一块当代竖立的纪念碑,上书“护国仁王寺遗址”,上面装饰有巨大的尺八造型。

当代人设立的护国仁王寺遗址纪念碑和尺八

剧场动工前——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茅威涛多次请教老厅长毛昭晰,为了“曙光路老艺校护国寺遗址及尺八宗庭是否可复原在蝴蝶剧场”。

“茅毛,尺八宗庭能和小百花的剧场组合在一起是再合适不过了,有什么需要我出面联系厅系统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我会用文字表达它的重要性。”毛昭晰说。

护国仁王寺,作为“娘家人”的茅威涛太熟悉了。

1955年5月,杭州西湖景区黄龙洞,诞生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浙江艺术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创办的第一所专业艺术学校。浙江省文化局投资26万元,在护国寺原址建造了一幢苏式教学楼,开启了一个时代艺术教育的起点。

1982年,艺校迎来了茅威涛等40位年轻学员,平均年龄18岁。两年后,1984年5月21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在这里出生,那时的门牌号码:曙光路11号。

1985年,艺校重修护国寺大雄宝殿。茅威涛去食堂,一定会路过这里,里面堆满了她们演出的道具、乐器等等。

宝石山下,夜晚亮灯的蝴蝶剧场

尺八研究专家孙以诚在《日本尺八与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一文中考证,20世纪90年代,护国寺遗址位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内,尚存古殿一间、古井一口、嘉庆八年重建碑记(高约1米,宽约50厘米)、吴兴王震(1867—1938)书“护国禅寺”石匾额半块(长约2米,宽约70厘米)。

2002年,寺院原址上的浙江省艺术学校搬出,浙江老年大学搬迁入内,并进行了设施改建。上述遗迹、遗物,目前下落不明。

茅威涛记得,护国寺拆下来的部分建筑构建,那时堆放在小百花越剧团的基建办。她想今后可以多多少少恢复当年的样子,在蝴蝶剧场后山上,做一个“尺八遗址陈列馆”,“可以真的把这里变成浙江传统艺术的原点,有越剧,有尺八。”

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情没有成。孙以诚感慨又无奈:“一晃十年过去了,护国寺还是没有恢复起来。说实话,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承担不了重建护国寺的重任。”

毛昭晰去世后,茅威涛给我发来信息:做计划时就想着,若再遇到障碍,找毛昭晣老师去。现在再无可能,也不知尺八宗庭还能否如期复原。

今年1月5日,毛昭晰去世一年。

尺八是中国乐器。南宋时,日本名僧心地觉心到杭州护国仁王寺习禅,在此学会了吹奏尺八,从此,尺八在日本广泛流传。护国寺成为尺八祖庭。

心地觉心在此习禅的师父,是僧人无门慧开。护国仁王寺,正是他创建的。

故事的头开到这里,似乎还没黄龙洞什么事。但是黄龙洞、护国仁王寺、无门慧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先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慧开为什么要在这里建寺院?

龙洞祈雨

慧开,通称无门慧开,杭州良渚人,俗姓梁,幼年入道。他寓居多地,比如安吉山报国寺,隆兴府天宁寺、黄龙寺、翠岩寺,镇江府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等。

《淳祐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是和慧开同时期的史料,都记载了护国仁王寺为什么建,以及和慧开的关系。

慧开会祈雨。他是在隆兴府(今天江西南昌)的黄龙寺的黄龙峰顶湫池练就的。什么意思?黄龙寺,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祖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龙乡。

请注意,南昌也有“黄龙”,后面的故事里会再出现,此处不表。

他在那儿休粮(断食)禅定,祈雨成功。这下出名了。南宋名将孟珙也来请他,在江陵府(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再次祈雨成功。

由于祷雨屡屡灵验,在孟珙的资助下,慧开在临安府扫帚坞买地建了一座寺。淳祐五年(1245),获得赐额“护国仁王禅寺”。

重要的地理坐标出现了——扫帚坞,也就是栖霞岭北麓,今天浙江老年大学、黄龙洞景区附近。

淳祐六年(1246),慧开64岁,任杭州护国仁王寺开山住持。

又过了一年,淳祐七年(1247),慧开入宫,再次祈雨成功,宋理宗高兴坏了,嘉奖令颁出,赐慧开“佛眼禅师”之号。

故事讲到这里,洞得出现了。

《咸淳临安志》提到一句重要线索:“寺后有龙洞,澄深不可测。”

又过一年,淳祐八年(1248),丞相郑清之在龙洞祈雨成功了。所以,皇帝赐寺后的这个龙洞为“护国龙祠”(在龙洞前建了护国龙祠),封龙王为“灵济侯”。

“慧开擅长祈雨,而护国仁王寺后山恰好有龙洞,可能这就是慧开在此买地建寺的原因。”魏祝挺说。

这里有一个小知识:南宋主要不是在寺院祈雨,而是在边上的龙洞祈雨,而且是宰相来祈雨,比如刚才讲到的宰相郑清之。而吴越北宋时期的祈雨就不同了,不在龙洞,而是往西湖里投龙简。

“我们没有发现南宋的西湖投龙简。为什么?从文献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式,一个是龙洞祈雨,比如余杭大涤洞,后期又有了北山黄龙洞,还有一个方式,是上天竺灵感观音。”

好了,回到核心:这个南宋时被称为“龙洞”的洞,就是我们要找到真正的黄龙洞。

岳珂的上书

护国仁王寺的南侧,就是今天的黄龙洞景区,自清代以来则不再属于护国仁王寺。清代时为黄龙院,尚为佛寺,民国时则成为了黄龙道院。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建为黄龙洞景区,打造成为以“缘”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景区。

或许可以说,清代以来,这里已是一个“新黄龙洞”了。而我们要找的,其实是古黄龙洞。

曙光路“杭州西湖”的石碑后,就是黄龙洞景区入口。“这个小卖部相亲很有名,金大姐。”魏祝挺带我走过“圆缘阁”小卖部。

黄龙洞景区入口

金大姐小卖部

黄龙洞圆缘民俗园

公园门票15块,如果你有公园卡只要4块钱,还可以在里面看黄龙的越剧演出。

黄龙洞圆缘民俗园一月一次的相亲大会,已经成为杭州人的网红事件。钱江晚报2022年报道:“金大姐在黄龙洞开小店30多年,促成了870对男女的缘分。”

经过“黄龙吐翠”的牌坊,标识牌指示,“圆缘台”“慧开禅师”就在前方。

经过黄龙吐翠牌坊,沿着台阶向上走,去往慧开造像

魏祝挺说,80年代,这里发展成一个“圆缘台”的建筑,公园里又修出了这条路,通往慧开造像。路至半途,往下望去,月老祠就在下面。

走在路上,想到一条看似成立的逻辑:既然慧开在龙洞祈雨,那么慧开造像之处,是不是就是真正的洞:南宋的黄龙洞。换句话说,这尊慧开造像如果是南宋建的,那么洞也是原始的洞。

眼前出现了一小片堆叠而成的山石,跟着小魏和老奚转过山石洞底形成的小洞,一尊僧人形象的半身造像,豁然出现。

往这个山石堆叠的洞里转进去,就是慧开像龛

慧开像龛所在的洞

八级隐蔽。

慧开像龛在洞底正壁的天然岩石之上,龛正前方有平台。洞口还放着当代人留下的祭祀用品。

按照刚才的逻辑,首先要破解一个问题:慧开像是什么年代造的?

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湖石窟艺术》发表黄龙洞慧开像照片,是该像仅存的图像资料。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将该像判定为南宋时期慧开的自造像,开凿时间为1241—1252年。

慧开像龛老照片(浙江省文管会《西湖石窟艺术》)

但是,魏祝挺查阅南宋至明代中期的史料,都没有提及护国仁王寺有石窟造像。

最早提及这件事的史料,是明末吴之鲸《武林梵志》(1612年成书)中转引的释文石《护国仁王讲寺记》。里面讲到,嘉靖甲申年(1524),有个僧人圆果,他在无门洞中,发现了深埋在瓦砾之下的慧开造像。

这位圆果还宣称,自己得到一方断碑,记载了该像是护国仁王寺开山祖师无门慧开的自造像,并大致转述了碑文。大意是,慧开因为身材短小,所以在后山开凿丈余的大像,希望来世成为身材高大之人,于是投胎转世为身长九尺的元代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这个传说后来广为流行,包括50年代的这次调查,也因为这处“慧开自造像”的史料,把它判定为南宋。

这里就出现了很多破绽。听魏祝挺怎么破案。

首先,它太大了。

宋元时期,杭州虽然有零星的祖师石窟造像,比如吴山通玄观的南宋刘能真像等,但都是等身造像。即使是非常厉害的祖师,也只能是等身造像,也是供在寺里的祖师堂里,不可能有这种释迦、弥勒一样的丈六大像,这只能是后人神化的表现。

很难想像一位南宋临安府敕建寺院的禅师敢公然为自己开凿丈六大像,这种行为显然是僭越。再次,南宋时期杭州西湖石窟造像非常罕见,现存案例仅有吴山通玄观的一组道教造像,以及慈云岭南观音洞的一组小型罗汉造像等零星几处。

此处多嘴一问——这是为什么?南宋都城佛教流行,为何石窟造像反而没有?

来翻翻文献。

据《金佗续编》中记载的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禁止坟山凿石省札一》、宝庆元年(1225)《禁止坟山凿石省札二》,我们可以知道,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西湖北山“剑门岭履泰山”,也就是栖霞岭有规模庞大的采石行为,“公然凿石货卖,山骨几至断绝”。

岳飞的孙子岳珂首先急了。

鄂王岳飞的坟寺(今天的栖霞岭岳坟)就在边上,“日夜被其穿凿,逼近坟穴,震动不宁,子孙之心,痛切肝腑”。岳珂上书,请求停止北山的采石行为。西湖边都是皇家寺院的坟地,动了山,就动了国家风水。

岳飞此时已经恢复名誉,并追封鄂王,所以上书立马见效。朝廷命临安府取缔了北山的采石活动,岳珂也随即上书谢恩,写了《禁止坟山凿石谢宰执启》,收入他写的《金佗续编》里。

魏祝挺说,从这些资料来看,如今栖霞岭的紫云洞、栖霞洞、金鼓洞、银鼓洞、无门洞等可能都因南宋的采石行为而成,但在南宋后期又禁止开采。这就是杭州欠缺南宋时期石窟造像的原因

所以,受此禁令影响,慧开在淳祐六年(1246)至景定元年(1260)任护国仁王寺开山住持,应该无法在栖霞岭开凿造像。

所以,第二点,时间上完全不成立,此时无法造像。

根据魏祝挺的调查结果:眼前的造像高3.6米,仅表现腹部以上部分,五官宽大,双目平视,身着交领式僧袍,衣纹褶皱明显,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下身隐于龛底的云气纹之中。

可以看到,像体是有破坏的。

像的大部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在的造像是20世纪80年代时,依据旧照片重塑补修的。

对比慧开像龛的老照片,80年代修复后的造像有一些差别。比如,照片里的双手交叉交握,而现在是一个禅定的姿势,衣纹的差距也有。包括头的朝向也相反。

站在造像前,从手机里打开老照片对比,如今的慧开造像高一丈余,足部被飞云隐去,背光有火焰纹。龛前的几案,为利用天然岩石雕凿。这些都与旧照片中慧开大像的特征符合。

除了当代人的修复痕迹,还有原物保留吗?

“有的,云气纹。”

魏祝挺说,所有的云气纹,都是最初的原物,包括延伸到下面的云气纹和背光。但颜料应是80年代重修时上的。对比老照片,重修时在细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云气纹跟宋代造像差别比较大。”

云气纹原物

云气纹原物

破案破到这里,基本已经否定了慧开造像为南宋时自造像的说法。但我有一个“幼稚”的想法,过去人们误认为这里是黄龙洞,那么龙在哪里?

在洞里看了半天也没看到龙。

明末时,他们也站在和我一样的位置,看着这尊巨大的祖师像,“幻若从地涌出,而登坐于空中者”“高两丈余”。

曹学佺在《大明一统名胜志》(1630年成书)和僧人明河在《补续高僧传》中如此感叹。我的仰视角度也有一样的观感。

他俩在文章里都提到了僧人圆果说的那个故事,可见传说深入人心,并描述了龛窟的现状,细节更多了,且都说到有云气纹,而且还有一条龙。

“我们到下面看一看,还有一个下面的视角。”小魏开始铺悬念了。

往洞里出来,一块石头上刻着:古龙遗迹。郭仲选写的。

肯定不是作家古龙,那提醒我们看什么龙?

“进来看一下,只能两个人看。”

跟着小魏挤进只能容纳两个人的石头缝里,他打开手电,一束光照到前方一块凸起的石头上。

“这里有条龙。”他说。

龙首

真是一个石头雕成的龙头。

“凿龙首蟠绕,前施几案,皆就石势镂成”。刚才提到的明代文献两次都提到了龙首和几案,说明都是利用自然岩石雕凿而成,且几案所在的岩石和龙首连成一体,在龛像和平台之间。并且龙可能只有头部雕刻出来,其余部分隐于几案和云气纹中,故称为“龙首”。仔细看,龙首西向张嘴,眼睛、牙齿、鼻孔、双角、胡须,清晰可见。下面这张线绘图更清楚。

蟠龙雕刻线绘图 绘图 张正佳

但如今所见,造像和龙已经断开,只剩龙头,中间被凿空了,被破坏了,原本龙应该是蟠在造像下面。

魏祝挺说,造像+龙的这种做法,在宋代造像中也没有出现过,宋代造像中佛像一般不配龙。“当然我们有一个特例,就是雷峰塔出土的龙座释迦像。但那个也是放进雷峰塔地宫的时候‘强行’搭配进去的,并不是说龙座释迦像是一个佛教的底座。”

总结一下,结合南宋和明代史料,这尊慧开大像应该是明代嘉靖甲申年(1524)僧人圆果雕造的,他又编造了一个南宋慧开自造像的传说故事,后人信以为真,流传至今。

“下面这个通道是什么时候被凿出来的,不确定,但云气纹是原物,一直保留到现在。它和龙头,是如今遗留下来的明代遗迹。这是一条明代的龙。”

慧开像龛目前没有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此处也插播一个温馨提醒:无门洞慧开像龛区域,目前暂不对外开放。

问题来了,这位明代僧人为什么要在慧开像下雕凿一条蟠绕的龙?

用我们现在的说法,炒作。正是因为慧开修行于南昌的黄龙寺,在黄龙山学的祈雨,黄龙的称号也带到了杭州,建寺于临安府黄龙洞。这条龙必然要雕出来。

乾隆信了

刚才,跟着小魏和老奚的推理,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考证了慧开造像的年代,一是造像的年代搞错了,二,自然这里也不是南宋的黄龙洞。

个么问题又来了: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认为它就是黄龙洞的?

反正乾隆帝相信了。

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来杭州,第一次来到“黄龙洞”游玩。跟我一样的视角,看到这尊慧开大像,他被深深震撼了。

规定动作,必须写诗。

回去赶紧写了一首《黄龙石佛诗》:

谁施月斧开山石,相好庄严调御人。

倚壁恰看飞四柱,真成一笠盖金身。

---乾隆丁丑二月御笔

我们走到洞背面的巨石崖壁。266年前,这首诗刊刻于我们眼前的这块崖壁上,体量巨大。

洞背面的巨石崖壁

这是一块横长方形的嵌碑,碑高150厘米,宽250厘米,气势磅礴,是乾隆帝在杭州的最大诗碑遗存之一,上面共有8行行书,字径20—30厘米,印文为阳文的乾卦图案和“隆”字。魏祝挺推测,其体量巨大的原因,应该是为了配合慧开大像的体量,同时表达乾隆对慧开大像的赞叹之情。

但我们眼前,原物已不再,而是当代历史学者林正秋撰、郭仲选书的慧开生平事迹文字。

魏祝挺说,原碑毁于20世纪60年代,仅有民国时期的旧拓本存世,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去年在西湖博物馆的“湖山镌永”摩崖展中展出过。而现在的摩崖龛重新嵌入了当代人书写的石碑。

清乾隆帝丁丑年(1757)黄龙石佛诗拓本(浙江省博物馆藏)

来过一次,久久难忘。

乾隆帝又题写了“黄山积翠”四大字榜书为洞额,今已不存。在回北京的船上,他画了慧开大像的画作,命人将和田贡玉雕成慧开像的形象,摆在宫中的妙莲华室作为清供之用。同年,他又写了一首《题黄龙洞诗》,前两句:“欲揽栖霞峰,取道黄龙洞。”描写美景:千年紫藤花,穗穗风吹动。呆着,有与世隔绝之感,“宜置忘世人,邱索书数种。不出户庭读,奈予去倥偬。”

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到访黄龙洞,每次一首诗。

这四首诗,刻在慧开像龛的背光附近,“赐题诗额御书,恭摹,就祖师像肩背云焰空处,分布镌勒”。

眼前,四块摩崖题刻龛,分别在造像两边,左边两首,右边两首,只是大部分文字漫漶严重,普通人肉眼很难看清,看起来只是石头,手电一照,才能隐约看到字。

清乾隆帝甲辰年(1784)黄龙洞诗现状

魏祝挺比对《南巡盛典》后,这四首诗分别为:《游黄龙洞诗》(1762年)、《游黄龙洞诗》(1765年)、《黄龙洞诗》(1780年,浙博藏有旧拓本),以及他最后一次来写的《黄龙洞咏古诗》(1784年)。目前所见,只有这首诗现存文字比较清楚,就在慧开像左下方的摩崖题刻龛内。

最后一次来黄龙洞写的诗,比较清晰

诗题都是“黄龙洞”,显然,乾隆认可,这里就是黄龙洞。

算一算,他为黄龙洞一共写了6首诗作和1篇赞文,爱得深沉。魏祝挺说,乾隆帝在杭州最喜欢两个佛像,一个是北山大佛寺的“大佛头”——北宋思净造弥勒半身大像,另一个就是慧开大像。

那么,乾隆看到的慧开大像,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差别大不大?

他在《黄龙石佛诗》里,有一句描述:真成一笠盖金身。

这块石头像斗笠一样盖住了金身。

清中期时,《金鼓洞志》对慧开像也有一句同样的描述:“像立洞中,洞圆如大笠覆冒。”

但是,我们现在看,斗笠的感觉已经完全没有了,远远望去,只是一个普通假山石堆砌的岩洞,走过就走过了,一般人很难想到里面还有造像。

能想到这片山石里是慧开造像吗

红色的天然岩石

魏祝挺说,造像所在的这块红色的的天然岩石,是山崖的主体部分。而洞顶和两侧壁,是人工砌筑的红色假山石。天然岩石和假山石的岩类均为火成岩。

小魏提醒我看洞里的“打破关系”,一块题刻上面,又被另一块石头给盖上去了,道出了时间的先后顺序。这就说明,慧开造像上面的“顶棚”——拱券形状的假山石,为后来所加。

“至少是晚于乾隆题诗之后。”奚珣强说。

山石“顶棚”

我们想象一下,把后来堆叠的假山石景观去掉,这其实是一座露天的石头大像。“有点像柯岩大佛的感觉,当然没有那么大,但可以想象下,也是一块独立的岩石,10米左右高。”

而慧开像所在的洞,其实叫无门洞,这样一看,确实本应无门。

我这个问题小孩又来了。那么,乾隆帝为什么就会认为这是黄龙洞呢?

他为慧开大像写了很多诗,多次提到“移吴兴名”“移自吴兴”“吴兴黄龙山”,其实,他把慧开来自哪个“黄龙”给搞错了。

慧开最初修行的地方,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山,但他误认为是吴兴(今浙江湖州)黄龙山。

为啥会搞错?皇帝自己不做考证,错了很正常,但陪在身边的专家可能会误导他。

梁诗正,杭州人,雍正朝进士。雍正十二年,被选入尚书房,教读诸位皇子。他的行书在清代是天花板。乾隆即位后,授予梁诗正为东阁大学士,加任太子太傅,也是皇帝的代笔。乾隆命他编撰《三希堂法帖》。

梁诗正写过一本《西湖志纂》,1757年成书,是专门给乾隆帝南下写的导游手册。西湖边有哪些景点,有哪些典故,等于皇帝在杭州御用的“小红书”。

但是,书中对于黄龙洞的记载,梁诗正沿用的是《大明一统名胜志》中的错误记载。乾隆帝也被梁诗正带跑了。

梁诗正认为黄龙山在吴兴,也就是今天的湖州,没错,湖州也有黄龙洞。前一阵,杭州的摩崖石刻爱好者“清兄”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找来一读。

“那时,南昌黄龙山没什么名气,湖州的黄龙山更有名,所以乾隆的诗中都写的是吴兴黄龙。”

当然,乾隆帝最大的误解,还是把慧开像所在的无门洞,误认为是黄龙洞本身了。这也是清代以来的普遍认识。“但这应该也是梁诗正给他误导了。”

魏祝挺还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古代投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金龙玉简,吴越国叫金龙银简,南唐投的是金龙玉璧。“所以乾隆帝对于龙洞认识的错误,还关系到一件事,如果是古代的龙洞,它一定得有水,如果是没有水的这些洞,都不可能是龙洞。龙王一定是藏在水下的。”

我又不死心追问了一个问题。

如果要追溯这个错误的源头,乾隆以前,明代人怎么看“黄龙洞”?他们也认错了?

这就涉及到我们将要去的真正的黄龙洞。

(未完待续,下集揭晓)

▼延伸阅读▼

毛昭晰:此心昭晰勇毅行

毛昭晰:要为保护文化遗产奋斗到底

发源于杭州的尺八又回来了 请耳朵看一场电影吧

尺八,魂魄归来

这方摩崖见证了苏轼祷晴失败和被逮进京的往事

↓ 见 下 页 ↓

寻找黄龙洞(下)|洞本无名

到此一游

穿过密集的竹林,爬过对不爬山的人来讲有点难度的坡,踩在厚厚的落叶上,眼前出现一个洞。

此地在护国仁王寺遗址东南侧的山腰之上,处于游步道之外,行人罕至。

洞口有一个木头搭成的简易的床,应有管理员定期在这里看守,我们来的那天,人不在。

去往南宋黄龙洞

洞口管理员搭的“床”

8年前,奚珣强一个人爬山,第一次爬过这里,发现了这个洞。没有任何人,也没有这个“床”,只有他。

洞顶有两块巨石交叠支撑,荒山之中,荒无人迹。洞内垃圾很多。他发现,洞边还有字——隐约有题刻,但是位置太高,搞不清状况。

后来几年,老奚又来了三次。近些年碰到了保安,保安说,这个洞里以前水很多。

还有一次来,老奚碰到住在宝石山下北麓的两个老居民,老大爷70多岁,老太太60多岁,他们对这一带很熟悉,“以前这个洞水很满的,后来没水了。”“哎,这个就是黄龙洞。”

2022年,浙江石窟寺调查正在进行中。那年1月,奚珣强带着魏祝挺来这个洞做调查,保安已经在了,旁边搭了一块木板,正在维修。

黄龙洞现状

洞内干涸

这个洞高3.5米,宽5米,进深6米,最深处高8米。但洞底已经淤塞,堆满泥土和垃圾,不见保安和老杭州描述的水很多的样子,完全干涸。

如果这个洞就是慧开和南宋临安府皇家祈雨的黄龙洞,南宋时,它什么样?

两人翻查文献。《淳祐临安志》里划过几个重点,等于新闻五要素。时间人物:“淳祐中,僧慧开鬻地,建寺于洞下。”地点:“护国仁王院洞:在钱塘门外扫帚坞。”事件:“丁未亢旱,丞相郑公、府尹赵公,常躬祷于洞口感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山有水洞流泉,虽旱不竭。”

我们在洞口西壁上方,看到了那方摩崖题刻,年代为南宋,高1米,宽0.4米,楷书3行,内容为:“金陵吴璞、吴琳,霅川李芋,桐川薛可久同游。时淳祐壬子孟夏。”

淳祐壬子,也就是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夏天,南宋宰相吴潜的两个儿子吴璞和吴琳,和另外两个人到这个洞来玩,打卡完毕,刻下到此一游。

该刻原文见于清代《金鼓洞志》。不过,这两个人同天还到飞来峰玩了一趟。一方杭州天竺寺翻经台的吴璞等题名可以对照,内容为:“淳祐壬子春仲之九日,吴璞、吴琳重来,偕行薛可久。”

年代相同,人员构成相似。他们来洞里玩前4年,也就是1248年,丞相郑清之在龙洞祈雨成功,皇帝赐寺后的这个龙洞为“护国龙祠”(在龙洞前建了护国龙祠),封龙王为“灵济侯”。

也就是说,4年后,吴家兄弟来游玩时,灵洞和护国神祠已经有了名气,成为临安府的景观,应该不是太小众的景点。

虽然洞前有这方南宋题刻,似乎还不能说明核心问题——我们还无法判断,它是否就是我们要找到慧开的黄龙洞。我的幼稚想法是,没有“黄龙”两个字,怎么能说它就是它呢?

灵济侯黄龙王

护国仁王寺刚建立,洞还没有自己的名字。

慧开建寺12年之后,宝祐五年(1257),他给学习尺八后从杭州返回日本的弟子心地觉心写了一封信,目前收藏在日本。结尾这样写:“御前灵洞护国仁王禅寺开山赠对佛眼禅师书,复大日本国纪州高野山禅定院首座心公受。宝祐五年三月十三日,大宋国临安府灵洞山回书。”

御前,指杭州的皇家寺院,“御前灵洞护国仁王禅寺”,说明这是护国仁王寺的官方称呼,简称为“灵洞山”,而寺后的洞,叫“灵洞”。寺院一般都称为某个山。因为他祈雨成功,叫灵洞。而北山,称为灵洞山。说明他非常自豪,首先祈雨成功了,第二点,这是皇家认可的祈雨的龙洞。

当时,灵洞已是护国仁王寺最著名的圣迹,可见寺也以洞名。

这封信写完后3年,慧开去世了。

元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 “扫帚坞护国仁王寺有洞,不载其名。”可见之前说的龙洞实际上为俗称,并非正式名字。

总结下,宋元的黄龙洞,叫灵洞,俗称龙洞。那么,“黄龙洞”这个名字,南宋时有吗?

“湖州黄龙洞,北宋时叫白龙洞,南宋已经叫黄龙洞。”魏祝挺推测,杭州的洞,可能南宋末期的时候也已经叫黄龙洞,只是目前文献没有查到,“但黄龙这个信仰可能南宋就已经流行了,可能之前是信白龙,后来信黄龙。都是龙,因为祈雨要靠龙。”

“黄龙洞”三个字什么时候出现?

正式定名“黄龙洞”,目前能找到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是在明初。

明洪武七年(1374)前后,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撰写的《黄龙祠记》,把黄龙洞、祠的历史讲得比较清楚。元末,护国仁王寺和护国龙祠皆毁。明洪武初年,僧人祖吉重建护国仁王寺,并和杭州官员在南宋的护国龙祠旧址祷雨成功,重建龙祠,改名为黄龙祠。因为洞外相传有黄龙现身,所以护国仁王寺后的灵洞(龙洞),更名为黄龙洞。

后世史料如《西湖游览志》《西湖志类钞》,均沿用这一解释。

这就回到我们在上一集故事结尾留的悬念——乾隆错把慧开像龛的无门洞当作黄龙洞,那么明代人,有没有搞错呢?

从刚才的文献中看,至少在明代初期,人们认为黄龙洞就在这里,还没有搞错。

这只是文献记载,那有没有实证呢?

眼前的这个洞口东璧上,有一方很清楚的题刻,视力好的远远就可以看清上面六个大字,楷书:灵济侯黄龙王。这是西湖名胜区岳庙管理处,近年调查该辖区石刻时,清理苔藓后的成果,所以现在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年代,它的左侧,有一行小写:“洪武十年中秋日屠子芳刊”。

刚才文献中提到的“洪武”出现了。

“灵济侯”,正是1248年宋理宗赐灵洞龙王的封号。而“灵济侯黄龙王”说明什么?说明明初,人们将灵洞的龙王定名为“黄龙王”,这与徐一夔在《黄龙祠记》中的记载一致。

魏祝挺说,从洪武十年(1377)的这一方题刻来看,龙王的封号沿用了南宋封的“灵济侯”之外,还加封为“黄龙王”。“朱元璋后来有一个规定,说山川的这些王和神不能加王公侯号,而直接叫他的山名,比如说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不能叫天齐大帝,明代记叫东岳泰山神。而这方题记刊刻的洪武十年,朱元璋还没下这个旨,所以延续了南宋的‘灵济侯’。”

奚珣强说,因为是敕封,所以不可能把别的洞叫黄龙洞。

“灵济侯黄龙王”题刻实证了这一洞穴就是真正的黄龙洞的洞原址。

如今,洞前的地表建筑荡然无存,但竹林中开阔的平地,魏祝挺和奚珣强认为,可能就是黄龙祠的建筑遗址。

竹林深处

“所以,明代初期,人们还没有搞错洞,至于到明中后期以后,怎么就错了,怎么一个演变的过程,历史已经无法讲清,我们只能知道,到了清代,至少乾隆已经错认为这里是黄龙洞。”奚珣强说。

最后一次官方记载的祷雨行为,是康熙八年(1669)时杭州知府在祠前之水潭祷雨,并在祷雨成功后重新为黄龙祠题额。但是,此后黄龙祠逐渐废弃,也导致祠后的黄龙洞也一并湮没无闻。所以乾隆五次来杭州,都爱错了黄龙洞。

老奚说,早年这里有一个管理员,要防山火,也要做点卫生,现在垃圾比以前少多了。“你看,洞里明显有过采石的痕迹。”进洞,老奚指向洞壁,手电光照之下,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层一层的石档,是开采的痕迹。“古代自然的岩体,它应该没有那么大。这里可能有一个天然的小洞,也不排除完全是人工开采出来的一个洞。”他说。最后一次开采,应该就是岳珂上书阻止的时候。

洞内

洞内的开采痕迹

所以,要总结这个洞的位置,老奚指了指,龙洞上面一点点,就是葛岭路。“以前认为黄龙洞在栖霞岭,现在可以说,是在葛岭。这个地方,就在葛岭山道下面一点点。”

不同的黄龙洞

2023年,两人开始做全方位调查。奚珣强告诉魏祝挺,慧开的造像旁,除了那方很清楚的题刻诗外,应该还有其他的题刻。

果然又找到了其他三方。他们对护国仁王寺、慧开像龛、无门洞、黄龙洞的历史沿革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也纠正了过去研究者的一些错误。

比如学者常青的调查,错把慧开无门洞下方月老祠边上的黄大仙洞当做黄龙洞原址,而黄大仙洞是20世纪黄龙道院供奉黄大仙塑像的洞穴。我们现在往黄龙洞景区上山就可以造访。

这个黄大仙洞,杭州人知道的不多,但黄大仙大家都知道。这里补充一条时间轴:清代,护国仁王寺叫“护国寺”。根据1920年成书的《西湖新志》记载,护国寺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光绪七年(1881)重建。屡经兴废,后改为黄龙道院。道院是广东人开的,把广东信仰带到了杭州。

如今的黄大仙洞

“寻找黄龙洞”上篇和中篇报道刊发后,我们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很多人都提到自己去过的黄龙洞。

读者“Mr.Chen”说:之前去过黄龙洞景区,就是只看见龙,不见洞在哪。

不知这位读者说的龙是哪条龙,确定,如今黄龙洞景区里能看见不少“龙”。

往“积翠仙馆”上去,水流声传来,山崖上出现一个黄龙头正在“吐水”,下方水面上还有一条“龙”,这里是老杭州很熟悉的“黄龙吐翠”,也是新西湖十景。

黄龙吐翠景观

新中国成立后,道院变成了黄龙公园,延续了以前道院的四至围墙。80年代做景观的时候,在这里做了一个龙头。这也是老杭州比较熟悉的黄龙洞。

还有一位读者留言:“上山步道右手边那个洞,夏天很凉快,十多年前和几个小伙伴进去体验了一下,但是怕有妖怪,就不敢进这些野洞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这就是黄龙洞。”魏祝挺带我们去了他小时候的黄龙洞,这也是很多杭州80后的童年记忆。

经过民国的“卧云洞”,看到一条“龙尾巴”。这是一个天然的洞,后半部是用水泥雕出来的。我们又走到了龙头——很写实,张开大嘴,就是一个通往龙尾的通道。小魏说,龙头应该是人不断疏通以后形成的。

80后童年记忆中的黄龙洞

老奚说,2016年之前,这个洞是可以钻的,里面还有一个隐约似民国纪年的题刻。

“在很多小朋友的眼中,这就是黄龙洞。”魏祝挺秒回小时候。

当然,现在的小朋友已经不会知道这里了,洞也钻不了了。龙的“嘴巴”已被封上,上面还留了三个手印,这是时光留下的暗号。

还有一位读者这样说:“文化果然是越探究越丰富,原来闻名遐迩的黄龙洞还存有诸多争议与传说掌故。对于黄龙洞的位置,我们普通人士也不必太过较真,尽情游览观光、赏幽探秘,感受其人文底蕴便是。期待甲辰龙年逛一回黄龙洞,这绝对是件充满杭州韵味与传统文化的赏心乐事。”

没错,这是一个此黄龙非彼黄龙的故事,不是此黄龙不是黄龙的故事。我的同事在看到第一条新闻时,也有些担心:那现在的黄龙洞景区,不是徒有虚名了?

当然不是。

小魏和老奚发现了一个黄龙洞遗失的线头,填上了西湖名胜研究史中的一环,理清了黄龙洞的历史脉络。而这七百多年来,杭州黄龙洞一直就在那儿,慧开祈雨的南宋黄龙洞,不影响乾隆的黄龙洞,更不影响山下民国后的黄龙洞,完全可以有古黄龙洞和新黄龙洞的概念。历史是一条河流,有文献记载,也有人的记忆,它有不同的时间证人,构成了西湖景观一千多年的生成史。


▼延伸阅读▼

谁解良渚?《看见5000年 良渚王国记事》

徐骏:杭州隐秘地图之:黄龙洞寻踪(上)

徐骏:杭州隐秘地图之:黄龙洞寻踪(下)

来源:潮新闻-钱江晚报  作者:马黎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