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时尚信札承载文化
杭州,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当下文化创新之城。
在策展人杨晓光看来,西泠印社在G20峰会上,推出这样高品质的书家手札精品展,不仅是当代手札珍品的大集合,也是一次品读、学习、交流、借鉴和传承经典文化的极好机会。木版水印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印刷,而能传承千年的恰恰是创新——让古老技艺与时代色彩结合焕发出新的光彩。
设计手札书法专题展,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思路。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称赞,书札本来是中国文人最初的载体之一,它的本质在于体现率真雅逸的文人精神和天机清妙的艺术语言的统一。选择这一形式,体现了西泠印社当下对书法本义的追溯。为了切合这一主旨的情景设定,社员分别选择了跋文、忆事短札和书录秦金文加上随记的文字内容,书写过程中力求进入文字内容表达的真实状态,情感自然流溢。
“很有特色,亦具创新。”西泠印社理事兼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参展的3幅作品,分别为他自己创作的诗稿、题跋形式和古人诗稿,突出表现杭州人文传统,而用书法手札的形式更有韵味。祝遂之说,以前手札是传统文人的一种写信方式,如今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此次西泠印社能做这样的展览,在现代文明下让更多人甚至外国朋友来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国人能泛起对老底子生活的一丝回忆,对于海外友人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非常有意义。杭州地域人文历史深厚,相信G20峰会的召开,会让这份传统文化更加灿烂耀眼。
“作为一名书家,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是我的责任,传统书法艺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也一直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浙江书协主席鲍贤伦感言,当代书法创作,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古人的诗文用当下的书法形式表现,作品虽然精致,却少了一份源于诗文的情感表达。而用手札形式创作,则必须表达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想了,这是一种文书合一的境界,是接近古人书写的一种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更有一层学术思考意义。
在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的心中,西泠印社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其重要宗旨就是名家立社、学术立社,传承历史并适应时代“新变”,需要“打开门来办印社,关起门来做文章”。在G20峰会召开之际,西泠印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介和载体,打开思路策划了手札展,以优秀作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和求变意识得以充分体现。
“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人,我既欣慰又感激。”去年夏天,作家杨晓光参观杭州十竹斋艺术馆时,在那里看到了许多不同时代的珍贵手札,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手札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人的手札里,我们可以知晓那时的风土人情,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可以触摸到他们的心跳。但是很可惜,这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到今天差不多都要失传了。
于是,杨晓光萌生了策办一次当代名人手札展的想法:旨在通过名人的示范效应,让大家来传承和弘扬我国这一特有的传统文化。杨晓光的这一想法得到一些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认为专门举办一次手札书法展,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体悟这一经典文化,唤醒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一想法,又刚好与主办方不谋而合:恰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在这期间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可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这项活动启动后,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广大艺术家和社会名人的积极响应。受邀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又有文化界、政商界的人士。令人感动的是,艺术家们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非常认真地进行创作,拿出了精品力作。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表示,这次手札精品展,从形式空间上是艺术审美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有机融合展示,它将使外国朋友看到中国书法全民文化敬仰的氛围,这无论从艺术效果、还是传播形式都是世界性的,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输出方式。
今秋9月,让我们相聚美丽的西子湖畔,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书信时光……
陈振濂 《借据》
潘云鹤 《论笔力与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