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 开启了他的摄影生涯 谭老出生于萧山,除了“大莲花”,他的镜头还拍了很多具有纪念意义的杭州老照片。 比如西湖曾经的“水上列车”、钱塘江上的十座桥、杭州地铁的发展、雷峰塔的重建、西湖和湘湖(谭老称之为“龙”的两只眼睛)、孩儿巷98号古宅保护等等。 在谭老家里,几乎所有空余的地方,都用来存放照片,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整理成册,你随便说出一件事,他都能立刻找出相关的资料。 谭老为什么会用照片记录杭州的变化?缘于一段机缘巧合。 据谭老回忆,1957年从上海铁路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铁道部设计院。那年,外交部邀请苏联专家来设计院讲课,需要一个拍照记录的人。 上世纪50年代,照片还是个“稀罕物”,更不用说照相机了。整个设计院里,没有人摸过照相机。 “小谭,我们有相机,你能不能来拍照?” 年轻的谭启晓被领导相中,他就这样开启了摄影生涯。 谭老记得单位当时提供的相机是“康泰时”牌,镜头是德国的卡尔·蔡司——当时最有名的相机之一。“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摄影,拍照、暗房、冲洗、放大、剪辑,都是摸索现学的。” 一年后,苏联专家回国,谭晓启完成了拍摄记录工作,也学会了摄影,“照相机还给了单位,我自己也买不起,哪怕是当时最便宜的国产相机……”好在他还能借来相机,继续拍摄。 1982年,谭启晓回到杭州后,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海鸥4B双镜头照相机。那是一台方形的、拥有两个镜头的老式相机。 从此以后,摄影就成了谭老的最爱。 10万张照片 无偿捐给了市档案馆 摄影设备不断更迭升级,不变的是谭老拍照的初心。 “现在的数码相机,拍得不好可以删除重来,但以前的胶片相机,拍一张就是一张。” 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谭老一次拍摄可能要花一两个小时。在拍照的间隙,他会将照片的参数、当日的天气等信息都记录下来,甚至将构思速写出来。所以,他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独特的“身份档案”。 60多年时间,谭老拍了10多万张相片,题材涉及杭州的城市建设、重大活动、天文现象、生活文化……用相片记录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故事。 除了拍摄,谭老还是个体育发烧友,参加过12次马拉松。他对国内外的体育赛事也了然于胸,说起来如数家珍: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哪一年的赛事,在什么地方举办,他都有详细记录。 2017年,谭老将他所有的10万多张相片,无偿捐给了杭州市档案馆,其中关于杭州的有5万多张。 “我的一生是社会给我的,档案馆需要,我就把这个资料给他们,我的所有东西与其留给儿孙,不如无偿还给社会,更能发挥这些照片的价值。”谭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