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 身份信息疑遭泄露 餐饮老板离被骗就差一个验证码 38岁的方先生在良渚经营着一家餐饮店。7月18日下午5点40分,他收到一条短信,告知他店里的营业执照需要更新为电子版本,要求他登录某网址进行更新认证,如果超时,系统将自动销户,营业执照将无法正常使用。 方先生信以为真,便点击了短信里的链接,按步骤填写了个人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身份证号码,到最后一步准备填写验证码时,良渚派出所民警的电话来了。“你填写到哪一步了?”民警开门见山地告知方先生,他登录的极有可能是诈骗网站,并要求他马上联系银行客服挂失银行卡。 很快,民警金华梁赶到了方先生店里,确认方先生财产安全,这才放下心来。有些粗心的方先生说,他并不清楚自己卡里有多少钱,“可能一两万元吧。”虽然金额不是特别大,但对于今年生意不好做的方先生来说,这笔钱如果稀里糊涂被骗,也是很肉痛的。 金华梁告诉方先生,他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泄露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致被不法分子掌握或贩卖,所以才会收到较为精准的诈骗短信。“今后凡是收到要求录入个人信息、支付宝账号、银行卡信息等内容的短信都不要轻易相信。”金华梁推荐方先生关注“杭州防诈骗”微信号,“有空看看这个,学一点防诈知识。” 案例3 冒充公检法的老套路 千万别再上这种恶当了 7月26日下午3点22分,五常派出所接到反诈中心指令:暂住余杭区五常街道某小区的蒋女士被不法分子以冒充公检法方式诈骗,电话一直占线。民警谢邦根第一时间带队赶赴蒋女士住地,同时联络综合指挥室同步开展电话、短信劝阻。 当天下午3点31分,民警赶到蒋女士家,得知她正在上班,电话仍联系不上。3点56分,民警赶到蒋女士单位,发现蒋女士不在单位,而手机依然占线。根据反诈工作经验,谢邦根随即联系值班室查询蒋女士当天酒店入住记录,其间,值班室其他同事通过电话联系蒋女士14次,并发送短信3次,没有任何回应。 当天下午4点33分,谢邦根终于在距离蒋女士家1公里的某酒店找到了她。无奈的是,蒋女士已被诈骗分子“洗脑”,始终不相信真警察找上门,迟迟不肯开门。经过民警反复表明身份和苦口婆心的引导,蒋女士最终放下手机,打开了房门。 “转钱了没有?”谢邦根上来就是这么一句,他是真急了。 “他们说自己是哈尔滨警方,告诉我有人冒用我的身份在那边办了一张护照,涉嫌洗黑钱……”蒋女士说。 冒充公检法,又是老套路。谢邦根耐心地向蒋女士解释了诈骗分子的各种惯用套路,蒋女士终于醒过神来。万幸,民警及时赶到,蒋女士没有遭受财物损失。 警方提醒,一切通过电话、网络进行的“公检法办案”一律不必理会,一切所谓的“安全账户”都是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