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人这一生,能把一样事情做成专业、极致、行家,就是人才。”这是余昌顺激励同事、鞭策自己时常说的一句话。 今年56岁的余昌顺,是淳安县千岛湖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也是一名在基层新闻战线上耕耘22年的新闻“老兵”,一直行走乡村“脚沾泥”。 从疫情防控战役打响开始,他就“冲”在疫情宣传一线,作为千岛湖传媒集团视频中心和广播中心的分管领导,带着团队一次又一次完成重点新闻宣传工作。 3月16日上午,余昌顺带领电视直播团队赴枫树岭镇开展一期复工主题的新媒体直播。当天下午1点多,忙完工作后,他突发脑溢血被送往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至今仍躺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新乡村》的方案还要再细化……”昏迷前,余昌顺还在叮嘱同事。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把宣传做好”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让新闻人直面了一次新闻“大考”。 疫情刚起,“宣传仗”和“防控战”同步打响,宣传经验丰富的余昌顺,正月初五起就放弃休假,直奔工作岗位。 “淳安媒体要权威发声,多策划、制作一些淳安百姓看得懂、接地气的抗疫宣传短片。”在他的策划下,一系列“非接触式”防控知识宣传视频上线了:“方言介绍防控要点”“如何正确戴口罩”“如何正确洗手”等短片,“睦剧宣传防控知识”“我在春天的千岛湖等你”等视频,成为走红网络的爆款新闻产品。 此后,在他的推动下,一档以画面语言反映淳安援鄂医务人员工作生活情况的《历“魔”逆行者》电视专题栏目推出。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把宣传做好,越要推进融媒体改革、推动电视新闻改版,提升电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此服务疫情防控,满足群众需求。”余昌顺还主动担起了电视《淳安新闻》改版的担子,为了将这项工作做扎实,从2月10日开始,他干脆就把办公室搬到了新闻中心,一蹲就是整整一周。 在余昌顺的主导下,在疫情防控期间,《淳安新闻》的新闻条数从9条增加到12条左右;电视主持人上像的画面得到了完善;组建了一个由全县各个乡镇部门通讯员组建的微信“淳安新闻铁粉群”……一周时间里,他身体力行地担任了责任编辑的工作,从看稿件、改稿件、同期声调整到审片,全程参与新闻生产。 “他就是想利用这一周时间,为新闻中心做一个可以参照借鉴的样板。”新闻中心负责人邹楚环感慨地说。 2月14日晚,在《淳安新闻》审片时,余昌顺忽觉颈椎不舒服。同事发现后,建议他次日在家里好好休息。次日是周六,没想到余昌顺又来单位了。“疫情期间编辑岗位很重要,今天的新闻值班编辑还需要再交流沟通一下,所以必须再来一趟。”余昌顺说。 “疫情期间广播的所有稿子,余老师都要审听,有他在,大家底气就足。大家都希望他这次能坚持住、早日醒过来!”千岛湖传媒集团广播中心负责人林男说。 “脚底有泥,这是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为服务全县“战疫情,促发展”工作,余昌顺把目光投向“大下姜”乡村旅游的复工复产,他带着同事走访枫树岭镇汪村村、枫树岭下姜村、大墅镇高山村、大墅镇桃源凌家村等地,又加班两个晚上拿出了“大下姜”整体宣传策划,以及“采春茶”“开蜜日”两个子活动方案。余昌顺一直认为,“脚底有泥,这是新闻人该有的样子。” 3月16日当天,“来下姜·享春天”首场活动通过多个新媒体平台全程直播,余昌顺最早到达下姜村直播点,之后就忙着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直播10点开始,不料在直播前却发现直播点测试信号突然中断。 余昌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带着技术人员马上赶到位于山头上的直播信号传输点,第一时间解决了信号中断的问题。故障排除回来时,他已是满头大汗,满脚是泥。 最终,直播活动顺利完成,观看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活动结束后,余昌顺在现场吃了个工作餐,来不及片刻休息,又马不停蹄赶回单位。 近两个月来,余昌顺参与了千岛湖传媒集团策划的“千岛湖新春第一网有机鱼义卖”“茶园里的新闻发布会”等多场大型新媒体直播活动,助阵了全县“战疫情、促复工”。 疫情期间,余昌顺还策划和审核了《“拐杖”书记战疫记》等一大批鲜活视频短片,让群众看到了身边的典型,感受到了基层战“疫”的力量。 胡俊至今还清晰记得3月13日那一天,余昌顺带领大家去鸠坑拍摄“地理风情”乡镇形象宣传片的情景。“早上7点多出发,乘车一小时到达鸠坑乡。一个上午就跑了偏远的茶园、瀑布、云雾景观等5个点,基本在海拔700多米高的万岁岭上。”胡俊说,近1点钟大家才吃中饭,个个精疲力尽,年纪最大的余昌顺更是如此。 这样的带队实地拍摄,疫情期间就有3次。其实,这种下基层的工作,余昌顺完全可以撒手不管,可是他为什么还是次次要求参加呢?大家的一致看法是:“余大哥”确实最熟悉乡镇情况,而且最喜欢下基层。 “等退休了,我要写一本关于淳安的书” 余昌顺已经快到“退二线”的年龄,工作之余和同事聊天时,他总会说起自己的一个梦想:退休后,我要写一本关于新安江大移民的书,说一说淳安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除了“新闻人”的身份之外,余昌顺还有一个身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淳安县作家协会主席。 “等退休了,我要写一本关于淳安的书。”早在2018年,余昌顺就开始构思撰写名为《一个人的淳安地理》的作品,在两年多时间里,他用双脚丈量、走村记录、座谈印证等方式,采集了大量珍贵、一手的图文素材,写了许多带有泥土芬芳的文字。 同事都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余昌顺特别爱听、爱讲“淳安故事”,他一直保留着最纯粹的记者情怀。其实,余昌顺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他出生在淳安乡村,少年丧父辍学,很早就养家择业,从最初的公社广播站值机员,到县广播站编辑、专题部记者、社教中心主任,再到县传媒集团的副总编辑,走得踏实又辛苦,却始终热爱着新闻事业。 评论类节目是县级广播的难点,余昌顺恰好分管广播中心,于是,他就带领记者下乡采访,回来后又自己写稿。 “3200多字的稿子,如果没有那一份对新闻的热情,是很难这么快写出来的。他就是想让我们对照学一学,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林男说,在余昌顺的激情感召下,一周3期的对农节目《淳广新农村》每期都很精彩。前不久,广播中心还拿到了杭州市广播对农活动一等奖。 疫情期间,余昌顺常常要审稿、审片到晚8点半之后,因为单位的位置偏远,周边没有开业的餐馆,“康师傅”成了他的“好伙伴”。可是天天吃同一种口味的泡面,味蕾也扛不住啊!同事回忆说,傍晚的时候,值班的余昌顺常常来串门,一进门就问:“我只剩下红烧牛肉口味了,这里有老坛酸菜或海鲜口味的吗?咱们换一换?” 余昌顺在单位上班时风风火火,但少数同事都知道,他的身体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好。 疫情防控最严的时候,千岛湖镇的公交车停运了。余昌顺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只好搭乘同事的顺风车。上下班途中,他偶尔说要在药店门口停一下,这时同事才知道,他早已经天天离不开高血压药了。然而就是这样,他还经常勤耕笔缀到半夜。 对于余昌顺一有空就爱敲键盘这件事,他的妻子徐荷富偶尔也会心疼地抱怨几句。每一次,余昌顺总是说:等过几年退休了,就会空一些了。其实,徐荷富心里清楚:就算退休了,他的事情依然会多!他一直念叨的、关于新安江大移民的书还没有开始写,那本《一个人的淳安地理》还差结集出版呢…… 在余昌顺“缺岗”的这段日子里,亲人日日在病房外徘徊,同事天天为他担忧。大家从心底盼望着他早日醒来:你一直是新闻战线上顽强的“老兵”,我们等你早日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