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位老人的故事火了,在网上引发许多人的感动。 一位是94岁的“煎饼奶奶”,在河南郑州的马路边摆摊卖煎饼。很多网友认为老人生活困难,替她心酸,还有人指责儿女不孝。这些都被老人否认。她说,这一辈子都是自己养活自己,已经停不下来。 另一位是67岁的“豆腐脑爹爹”,在武汉某大学正门外的四眼井社区里卖豆腐脑,他摆一辆推车,放几个塑料凳,多年来从不涨价。干卖豆腐脑这个行当,他已经走过32个年头。 普通的人生,普通的故事,读来触动人心。再光鲜的言辞,再惊心动魄的情节,也许都不如这两位老人在无声中、在夜以继日的劳作中传递的静水流深的力量。 即使早已过花甲之年,这两位老人仍为生活而忙碌着。是为了发财吗?当然不是。是为了功成名就吗?当然也不是。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朴素。这一辈子,他们都习惯了勤奋劳作,既习惯了用价廉物美的产品来服务别人,也习惯了始终如一地自食其力。 这种热爱生活的样子,很美,让他们仿佛如20多岁一般年轻,也让他们收获了社会的普遍尊敬。这种安于一门手艺的气度,让他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坚定而从容。他们,令笔者肃然起敬。在一个善于变化、追逐新潮的年代里,总有人初心不改,这是一种多么深沉而浑厚的力量! 让我们感动的,可能就是老人身上长期拥有而不少人却已在不经意间失去的某种特质。因此,与两位老人比起来,我们不妨检视自己,步履匆匆中可曾遗失了什么? 摆摊卖煎饼、卖豆腐脑,这行当或许不少年轻人已经干不来或不愿意干。但实际上,就靠这个行当,他们哺育了孩子,支撑起家庭。现在不少人追求体面和地位,比如互联网的前沿气质、写字楼的高端大气。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否能静心、会否失去匠心,这值得思索。 更不用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操作,做煎饼卖煎饼、做豆腐脑卖豆腐脑,这看上去是多么枯燥而乏味。可两位老人兴趣盎然、精神饱满,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对他们来说,做这些工作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美好生活的源泉。老人似乎在提醒我们,幸福不一定需要好高骛远,幸福是由内而外的,是用双手干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不少网友都在关心94岁的老人是否因为经济拮据“被迫营业”时,老人的答复是,“我觉得人活着总要为自己找点价值”。已经94岁高龄,她心想的还是通过劳动,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尽管卖煎饼对不少人而言或许并不是重要的事,但这位老人用心用情做好了这份工作。 与老人相比,我们做得如何呢?当然,年轻人当中不乏好例子。浙大27岁美女博导的励志故事,在网络上引发持续热议,便是明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年轻人,明明该找工作了,却觉得年纪还小,先在家休息休息;明明犯下错误了,却觉得年纪还小,是应该宽容的;明明能力不足,却觉得年纪还小,喜欢挑三拣四…… 在关于两位老人的报道后面,不少网友跟帖评论说,“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怎么微不足道,也是快乐的”“活着,就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努力生活的理由啊”。在平凡生活的角落里,平凡的人们给了我们最多感动,也给了我们生活的启迪。但惟有把这种感动和启迪化于行,我们才能活成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活出生活的哲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