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从狮虎桥河里救出的男孩何三好 想在心底告诉你一声:你救的这个小伢儿,儿子也快结婚了,要是你还在,一定是要请去吃喜酒的……
周秀吉的老伴王金土在家做帽子 记者 陈中秋 摄
何爸爸伸出一根手指对记者说,你们只用了一天就找到了救儿子的恩人,真是没想到。
何大姐(右)找到了57年前救她弟弟的周秀吉老伴王金土
要像奶奶一样,做个勤劳有爱的人
王大姐说,妈妈是快到80岁生日时去世的,走得很安静,跟她的一生一样:
1932年,妈妈出生在衢州江山,跟爸爸在杭州结婚,爸爸是浙江麻纺厂的技术工,整天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上班,厂区在拱宸桥,家住在狮虎桥,一两个星期才回来一趟,所以家里都是妈妈在管。后来,弟弟、妹妹出生了,我也能帮妈妈做些事情。再后来,妈妈到武林街道食堂找了份临时工作,洗碗、烧饭,什么活都干。上世纪60年代初,吃饭定量,很多地方都挨饿,许多外乡人到杭州讨饭。妈妈经常是回家烧一锅饭,叫我们少吃点,少跑来跑去,经得住饿,然后把省下来的饭端出去,分给讨饭的人吃……
爸爸在麻纺厂工作,工资五六十元,算是很高的,还有一些粮票发。妈妈就把粮票攒下来,隔两个星期,就到邮局去寄粮票,外婆外公还在江山呢,也吃不饱。
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上世纪50年代出生),高中毕业后都要下乡劳动,一会儿到龙井采茶叶,一会儿又到余杭割稻子。爸爸工作做得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又被派到越南去支援那里的工业建设。食堂解散后,妈妈又到街道开的武林眼镜厂上班。我们下乡劳动,她早晨帮我们打背包,衣服磨破了,回来是她一针一线,帮我们缝补好。爸爸回家后,经常看到妈妈拿着针线,缝缝补补,他本身是做技术活的,后来也跟着妈妈学会做针线活了,在外边衣服坏了,会自己缝。
1976年,我到衢州工作,离开妈妈。弟弟妹妹也长大了,爸爸工作一直很忙,妈妈也没多少文化,一直教育我们,比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还是好多了,咱们是平凡人家,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平常心,要做好,对自己要满意。
我弟弟很努力,考上了公务员,做了国家干部,这么多年来,工作勤劳本分,从来没为自己的孩子走过关系,帮过什么忙,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努力,教育他们要像爷爷那样,做个出色的工人,也要像奶奶一样,做个勤劳有爱的人。
王大姐说,她也是这么教育自己孩子的,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后来到美国读到博士,留在那里做精算师,女儿也是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现在在广州工作。
“每当这些孩子有点出息了,比如考上大学了,要工作了,要出国了,妈妈就会过来,她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就跟他们说,到外边去了,跟人家相处要好……再没什么多余的话,孙子、外孙们听得很入心,爷爷呢,老小孩似的,整天乐呵呵的,奶奶呢,坐在他们面前,会让他们内心很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