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 制图
体育场路西向东从大营盘开始的晚高峰,让资深“堵徒”们非常无奈。前方既无事故,红绿灯也在正常运行,可车流就是无法前行。
“主要是这段西向东直行的路,到了体育场路高架,出现了一个瓶颈。”属地交警武林中队的皇甫庆副中队长介绍。
瓶颈是因为车道变窄形成的。体育场路过了建国北路口以后,为西向东三车道。但再往东,到了体育场路高架,上匝道只有一条车道。
许多司机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上高架,几条车道的车流,争着往同一个车道挤。技术次一些的,就被技术好一些的挤在外头;胆子大一些的,硬把胆子小的给挤得停下来。
“每天到了晚高峰啊,底下就‘嘀嘀叭叭’吵得不行。”住在树园小区的吴先生抱怨。他家就临着体育场路。
不过,这样的情况,近一个月来显然有所好转了。因为交警在体育场路高架上,“挤”出了一个车道。
“地面两条直行道往上桥方向去,上匝道也变成了两个车道。道路资源一匹配,挤来挤去的情况就少多了。”皇甫庆说。
体育场路高架上桥难
以大营盘为起点,沿体育场路向东1.6公里,就到了体育场路高架上匝道。这座跨贴沙河的高架,连接着体育场路与机场路。
每天晚高峰,西向东从大营盘开始拥堵,是有原因的。一路向东去,在体育场路高架下,就能找到答案!
记者从交警部门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工作日下午5:00起,西向东上体育场路高架车流量,平均为215辆/10分钟,周五晚高峰流量增大为230辆/10分钟。其中,绝大部分车流都是沿体育场路过来的。
而同一时段,由城东往市区方向,走体育场路高架的车流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但是,体育场路高架的匝道,上行与下行通道,均只有一个车道。而体育场路西向东方向的地面道路,却有两条直行车道,供车辆驶入该上匝道。
那么,问题来了。两条车道的车流,争着驶入匝道,变道、加塞、插队等行为,一来让开车的各位司机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很是不爽。另一方面,这种行为又极易引发刮擦、追尾等事故。出了事故,后方的车队就得陪着等。
松开瓶颈 挤出一条车道
“这些年,晚高峰经体育场路高架往城东去的车流,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处瓶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皇甫庆介绍。
消除瓶颈,就必须解决插队、加塞等现象。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司机们各行其道。
“最主要就是道路资源要匹配。”此处上匝道的整体路宽,为11.4米,双向两车道。
交警更改了中央黄色隔离线的位置。将流量较小的对向车道变窄。同时,把节省出的空间,分配到了上匝道方向。两车道变为三车道以后,平均的车道宽度都接近3.5米,足够车辆通行。
“在流量不大的情况下,车道稍宽,能保证车辆行驶的舒适性。现在交通情况变了,相当于通过降低舒适性,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而随着此处的通行能力提升,堵车队尾动辄甩到大营盘的情况已经得到了缓解。
同时,车道变更不止更改道路宽度这么简单。司机朋友须注意,进入这段新的两车道道路后,靠右行驶,是引导向艮山西路出口的;靠左侧车道行驶,则是引向机场路出口的。
其实,随着这些年交通流量的增大,如道路、泊位等与汽车相关的公共资源,的确变得吃紧。就在前天,本报刚报道了湖滨的老小区,东平巷社区重整社区资源,“挤”出146个车位的新闻。
当然,与泊位资源不同的是,道路通畅与否,不仅要考虑道路资源,司机的行车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少些变道、加塞,多些礼让和有序通过,对缓解道路拥挤有更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