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说:“结婚时,妈妈订的喜糖到现在还没发完。”结婚都过去3个月了,家里还剩下4包糖,怕坏,一直放在空调房里。这几包糖原本是给邻居留下的,都是“家庭装”,分量要比“个人装”还要大。
小王原先还不知道,因为她父母老家在萧山,她自从结婚后住杭州,已经好些时候没回去了。只是近期回娘家进屋才看见,竟还有一堆喜糖鼓鼓囊囊地塞在袋子里,于是很纳闷:“妈,你怎么还没把喜糖给邻居?”
这一问,妈妈支吾了半日,随即倒出不少个所以然来。
不想去敲邻居的门
妈妈的n个理由
小王回忆当初订这些喜糖的过程,一份一份分得很清爽,给同事的,给亲戚的,给同学的,分别装了三大箱子。订到最后,妈妈忽然灵光一闪:“要给邻居也订一份呢!还得大份的。”当时小王也没说什么,想必妈妈和邻居关系应该还不错,就让她来打理这11份喜糖。
可转眼3个多月,小王和丈夫各自把喜糖都已分得精光,可看见家里这四包大份喜糖,愣是不明白妈妈当初的打算了:“既然不分,为什么当初还要订那么多呢?”
妈妈沉思半日,先说了一句话,把小王雷得半晕:“不想去敲邻居的门。”
可能妈妈也觉得理由不太充分,又补充说明了n点理由:
首先,白天邻居不在家,中午和晚上怕打扰他们吃饭休息。
其次,碰见有人敲门,总是一些固定人群,比如家里亲戚,社区服务人员,邻居敲门实属少见。
再次,无事不登三宝殿,分喜糖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为了这么点事去敲门,总觉得怪怪的。
还有,这人情怎么算,何况,这上上下下邻居不是所有的关系都一般好,有些走动多的给了倒是合情理,一些相对冷清的给了尴尬,不给也尴尬。
……
至于已经分掉的,她妈妈说是在楼道里碰见的时候给的:“这样比较自然。”
小王打住了妈妈的话匣子,她心里似懂非懂,大致明白个所以然,但困惑也是很大:为什么邻居的门就这么难敲呢?
邻居来敲门,你觉得是什么事
小王家发喜糖的“习俗”,来源于邻居。每每家里逢这般喜事,别家都会分喜糖。一样的“规则”:在楼道里看见了就给,从不特意去敲门。
小王娘家的居民楼说新不新,已经有近10个年头。多层,12户人家,这10年来一户都没有变动。所以相互之间也都熟络。几楼住谁,干 什么的,谁家闺女嫁了,谁家儿子娶了,就算不亲眼看见,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
小王妈妈经常和对门的、楼下的邻居唠嗑,家长里短的事都能知道,事无巨细,就连谁家老公家里干什么家务活都了如指掌。
可就是这么好的邻居关系,到了敲门的事儿上,都胆怯了。
随便拉住一个朋友问同一个问题:“如果你的邻居来敲你家的门,你觉得是什么事?”答案不外乎这几个:
1、怕是又要交什么费了吧。
2、不是我家的空调水滴到他们家衣服,就是我们家的动静太大吵到别人了。
3、一起合伙商量什么公共的事情,比如维修楼道防盗门之类的。
4、都无法确定是不是邻居,一般不认识,不说明来意的,我都假装家里没人,自然也懒得搭理是什么事。
5、以上皆有可能,反正没好事。
一棒子把邻里关系打死的,多为年轻人,妈妈辈的稍稍好点,尤其在一个小区住上几十年的:“好事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些‘公家’的事。”
我们就是怀着种种这样的心情住在楼道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许多美好的事,因一扇家门耽搁了
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婚姻保卫战》,里面的婚姻保卫攻略不敢恭维,但这三对夫妻的邻里关系却让人羡慕不已。
现在都市人不敢叩门,不过这几个大背景:随着高楼拔地而起,邻里关系障碍重重;人们竞争压力变大,工作学习紧张,没心情和邻居交往;现代都市人对隐私、独立空间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和邻居的关系太亲密。
可该剧讲述的邻居关系绝对让我们眼前一亮。就这三对夫妻住的同样是高层,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白领,同样肩负养儿育女的重任,且之前也互不相识,住在一起不过五六年光景,那关系好的:
家里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有新鲜事第一个分享给邻居;家庭有矛盾,和邻居商量着解决;男人们组成了夫联,女人们组成妇联;为解决私人问题,邻居组团到个别家庭做思想工作;有些事老婆孩子还不知道的,邻居却知道内幕;夫妻吵架,不求爹不求妈,躲到邻居家过上好几夜……
尽管“本故事纯属虚构”,但从中涵盖的“远近不如近邻”多少给都市人一点思考。经过小王劝导,她妈妈终于同意和她一起去敲门。如果拥有这种邻里关系是种奢侈,那么我们只取其一成,像发喜糖那么美好的事就不会耽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