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名为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必读书单”。随后,教育部发表严正声明:教育部从未以“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统编教材必读书目、推荐书目”“统编教材延伸阅读”以及类似名义出版、推销有关图书。请各地、学校及相关人员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该声明一经发出,就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以及书店里看到标有类似‘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字样的图书,一直以为真的是教育部推荐的”。
随后,记者走访了杭城各大书店,发现少儿读物及教辅类书籍中大多带有“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相关字样,而家长则坦言,在挑选书籍时,大多会倾向于带有这类字样的书籍。
图书及教辅书
多数带有“教育部”等字样
为了解当下图书市场的实际情况,记者走访了杭州三类不同的“卖书”的地方,分别是综合性比较强、种类比较齐全的博库书城;比较偏向于教辅类书籍购买的新华书店;偏文艺、休闲的索丘漫书咖。
通过走访,不难发现,在所有类型的图书中,少儿读物及教辅类书籍占很大的比重,而这类书籍中,大部分都带有诸如“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统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书目”“新课标指定小学生必读书目”等字样。
此外,在三个书店的教辅类书籍中多会出现“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审定”“根据‘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编写”“根据教育部新审定的教材编写”“严格按照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编写”等带有“教育部”的字样以吸引学生及家长购买。
除了实体店,记者在网上搜索“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关键词,大部分网上书城也都关联出现很多结果,以当当网为例,直接搜索关键词“新课标”,大约会出现90万个结果;直接搜索“教育部推荐”,关联的结果大约有10万个;关联“统编教材配套阅读”的结果大约有2万个。
出版商的一种营销手段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某知名中学语文教师范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所有以‘教育部’的名义来出版或推荐图书的,基本上都是出版商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营销手段。”
在范老师看来,对于少儿名著这块,一些比较大的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他们在出版这些名著的时候,他们会忠实于原著,也就是说原著有多少字他们就出多少字,并且编者不会对原名著进行过多的解释或者点评。也就是说,这些大的出版社出版这些名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考试,他们更多的是传播我们的文学艺术。
而一些比较小的出版社,出版名著,一般是有明确针对性的,也就是针对学生的考试。因此他们在对这个名著进行处理的时候会有两个处理方式:一个方式就是把名著的字数进行一些缩减,节选名著当中一些精彩的主要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对名著当中的一些精彩的字词句段以及整个文章的行文结构进行一个点评。或者如果说是文言文的话,他们会把每一个每篇文章的意思给翻译出来,这样会减轻学生阅读难度。
大部分家长倾向于买带有推荐字样的书
范老师的解释,在家长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很多家长表示经常能在图书上看到“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类似字样,如果学校在推荐书籍时,没有推荐相关出版社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倾向于购买带有这类字样的图书。
“其实我们也很无奈的,有时候为了孩子考试,不得不买这些推荐书目。”一位四年级的家长说,“四年级语文单元测试有一题就考到你看过曹文轩哪些书,书中主人翁是谁说了什么故事,我家(孩子)没看过,只好空着。所以有时候真的很纠结。”
对于家长的说法,某一线语文老师认为,这是现实中比较常见的情形,“对于每个学生和家长来说,其实不可避免地会特别关注那些所谓的‘推荐书目’,甚至不得不因为某些硬性的诸如考试范围的圈定,去读某一些自己可能并不喜欢的所谓‘必读书’。”
该如何为孩子挑选图书?
那么,该怎么给孩子挑选购买图书呢?
“但是,必须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人能力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等等,无法一一罗列。”这位一线语文老师认为,“因为这些不同,每个个体千差万别,必然在阅读层面,也会有所差别。”
所以这位老师认为,不能简单地按照所谓的“推荐”乃至“必读”来选择书籍,更具体一点儿,硬着头皮为了考试这种实用,在某些特定阶段,把学生能力不及,或者不合胃口的图书硬塞给他,坏了阅读的兴趣,让他从此对阅读敬而远之,也许会得不偿失。不要对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书籍横加干涉,一步步地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扩展阅读视野才是更为重要的。
范老师也建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某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不同学生的阅读实际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如果说这个学生他阅读能力比较强的,那么其实是适合去买那种比较忠实原著的这类名著。如果说学生他的阅读基础是比较薄弱的,那去买那种专门针对考试而出版的名著也是一种好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提升他们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