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系列调查(上篇) 浙江日报 记者 梁国瑞 裘一佼 陈佳莹 沈晶晶 张留 编者按: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浙江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助力贵州、四川、湖北、吉林80个县开展脱贫攻坚,不仅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聚焦长远发展,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成效明显。 7月底,本报记者分赴这些地区,走访5个市(州)的20个县(市、区),从培育内生动力、发挥市场优势、挖断对口帮扶地“穷根”等方面,总结浙江的探索和经验,今天刊发上篇。敬请垂注。 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剩一年多时间。 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在距浙江千里之外的脱贫战场上,来自浙江的挂职干部们分秒必争、日夜兼程——响应中央号召,浙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仅2018年就向四川、贵州、湖北、吉林4省援助财政资金28.31亿元,选派扶贫干部205人、专业技术人员1882人。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更有精心的谋划和设计。“聚焦精准、着眼长远,给当地培育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从黔东南到黔西南,从秦巴山地到川西高原,浙江的挂职干部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个词:内生动力。他们在探索: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是什么?怎样普惠?如何持久? 培育一个带不走的好产业,让贫困地区群众真正拥有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找到一个突破口“先飞”—— 让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车行四川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长赤镇一带,山间谷地遍植茭白,绿意绵延。长赤是农业大镇,豇豆、金银花、核桃却都不成规模。镇长李小康说,此前为提高脱贫成效,镇里想推广茶叶、柑橘,找企业做深加工等,但茶叶、柑橘要三四年才能出效益,老百姓等不了;深加工产品又愁打不开市场…… 长白山腹地,吉林延边州敦化市有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阳光。这里出产人参、灵芝、鹿茸等名贵中药材,还有东北大米、小粒黄豆、煎饼等农产品,但由于找不到好销路,它们被困在了小小的县城。 缺少致富产业,这是大多数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选择并培育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成为浙江干部思考最多、投工最大的事。 从丽水缙云到四川南江挂职副县长后,汤碧荣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当地产业基础,最终选择发展茭白。“茭白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好。这里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很适宜种植。”更关键的是,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市场上的茭白大多来自东部,本地要是能产就不愁卖。 “无中生有”是一种思路,深度开发是另一种模式。宁波驻吉林敦化帮扶工作组通过招引上海企业,把一张当地人作为主食的普通煎饼变成零食,再通过电商、商超、便利店等销往各地。同时,扩建的煎饼厂也成了当地首个工业旅游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有浙江干部的地方,就有新产业在培育。”走访中,当地干部群众总会说起这句话。安吉白茶、余姚杨梅、建德西红花、诸暨蓝莓、仙居鸡、莲都皇菊……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大量浙江曾经探索成功的农产品,如今出现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摇钱树”“致富花”。 “这是一个挖掘潜力的过程,协助对口帮扶地区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省驻川工作组组长陈利江说。 剑河,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之所至全是连绵的大山,当地人经常自嘲:贵州的山在黔东南开会,黔东南的山在剑河开会。5月28日,总投资3.8亿元的食用菌产业园在剑河县南岑沟试运行。这块县城周边唯一的平地上,建起了成片标准厂房,8月底正式投用,设计日产食用菌30万棒,光用工就需1000人。 “实现脱贫,最根本、最长效的是发展产业,最难的也是发展产业。”挂职剑河县副县长后,淳安干部姚伟明发现,这里的情况与曾经的淳安很像:集中连片的土地稀缺,规模化农业很难发展。 什么样的项目,占地少、亩产高,又能让群众广泛参与?一番调研比对,姚伟明最终锁定了鸡枞菌等高端食用菌产业。“选好产业后,政府搭台很重要,市场主体的引入更重要。”姚伟明说,产业的培育关键是考虑市场,引入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对接市场。 以政府与市场共同投资的形式,剑河很快引进了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剑荣菌业公司,逐步形成“一个产业园+4个生产基地”的格局。食用菌,成为剑河“一县一业”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增强本地的造血功能。”杭州挂职干部、黔东南州副州长沈翔说,去年至今,杭州已向黔东南援助财政资金超过12亿元,其中9亿多元用在了产业培育上,占总额近80%,“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我们正在重点引进、集中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努力为当地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