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记者 方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参与投资理财的需求日渐旺盛。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将“非法集资”包装成私募基金、P2P、健康服务、高科技产品等,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骗取公众“入套”,非法吸纳资金。
本报联合杭州市处置非法集资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防范与打击非法集资宣传专栏”,邀请杭州市公安局的办案民警就非法集资的案例、特点等进行详细剖析,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办理贵宾卡充值,便可获18%-20%高额回报”,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套路,却总是奏效。太原一家洗浴中心,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上亿元,涉及人数达千人,其中,老年受害者占相当比例。 2015年7月6日,太原警方接到受害人报案称,温娜洗浴有限公司采取口口相传形式,以高额回报作诱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当天,警方便立案侦查。经查,温娜洗浴有限公司未经批准,从2011年开始设立办公室,雇佣业务团队,由业务员针对不特定人群,通过口口相传对外宣称该公司实力雄厚,因需要周转资金,针对不特定人群办理温娜洗浴贵宾卡,并承诺给予年利息18%至20%的回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2011年至2014年间,温娜洗浴有限公司靠签订“购买贵宾卡协议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亿余元,涉及1000余人。 “为了达到忽悠老人的目的,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披着各式‘马甲’,但万变不离其宗。”警方介绍,从手法而言,无外乎画饼、造势、吸金,即承诺高额回报、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虚假宣传造势等,让老年人一步步落入陷阱。目前比较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投资养老公寓。一些老人本着投资防老的想法,投入大半生的积蓄,而且为获返利,还邀请身边的老年朋友投资。殊不知,鼓动他们投资养老公寓的公司,没经过审批,而是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状况向社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