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骗
公安部官员陈士渠 揭秘电信诈骗为何成公害
9月20日,公安部刑侦局副巡视员陈士渠现身武汉“钱盾全民防骗公益论坛”,详细揭秘电信网络诈骗,“看起来是简单的问题,如今为何成了全社会的公害?”
陈士渠透露,电信网络诈骗案去年已接近60万起,预计今年比去年还要多。在涉案金额上,传统盗窃抢劫案能抢几万元就算多,电信网络诈骗却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元,受害人单日被骗最高的是1.17亿元。
“一般的盗窃案件,可能1万元起,也达不到1000万元或者1亿元,但是电信网络诈骗可以做到。有些案件骗去的钱不多,但后果很严重,比如3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多少钱,但他们在被骗几千元后出现死亡的后果。”陈士渠说。
电信网络诈骗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打不下去,而且越来越严重?陈士渠坦言,目前很多公检法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认识可能简单等同于以前的盗窃诈骗犯罪,取证的要求没有及时作出调整。按照原来的取证标准,追踪电信网络诈骗很困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打电话、发短信骗了很多人,以前要先查每起案件什么时候骗了谁、钱是什么时候汇的,查清楚才可以定案。但骗子自己都不记得了,因为他骗的人太多了,所以取证就非常困难。”据中国青年报
老年人最易被电信诈骗?
错!80后才最容易上当
什么样的人是电信诈骗案件“易感人群”?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年人,但来自江苏移动的一份大数据报告显示,“80后”才是电信诈骗的主力目标,其受害人数也远高于中老年人。江苏移动信息安全专家时镇军告诉记者,面对电信诈骗,谁也不能掉以轻心。
时镇军说,年轻人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和数量多,但常常工作、学习繁忙,疏于关注防骗宣传,甚至自信地认为自己“绝对不会上当”。正是这种“自信”的心态,让骗子们有了可乘之机。
点对点的诈骗,是现代电信诈骗的特征之一。网上购物、上网搜索,这些生活方式对多数老人来说有难度,但对年轻人来说却如鱼得水。特别是“80后”和“90后”,手头有一定的积蓄或正处于置业消费阶段,一些人对网络的了解又只是“半桶水”,知道怎么用,却不知其中规则和原理,成为诈骗的易感人群。“从性别上分类,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上当,比女性人数多三分之一左右。”
“还有一类人群受电信诈骗的几率也很大,就是家长。很多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冒充运营商业务平台发短信给家长,短信里的链接一旦点击,就会下载木马程序,自动窃取银行卡信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盗取通讯录诈骗更多人。若收到此类诈骗信息,应及时与学校联系确认。”
骗子们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周一到周五,双休日诈骗数量仅为工作日的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双休日一般人身边都有朋友、家人陪伴,而且空余时间较少,所以被成功诈骗的几率比较小。而在工作日,很多人独处办公室,身边没有可以提醒自己的人,被骗子成功诈骗的几率相对更高。
具体时间上,是一天中上午十点和下午两点。“上午十点,人们都在办公室,属于独处时段。下午两点刚上班,相对比较清闲,且刚过了困顿的中午,人们的意识还有些不清醒,警惕性也是最差的。”时镇军说。
虽然电信诈骗的陷阱无处不在,不过公安部门表示,不轻易汇款是防电信诈骗的“最底线”,只要不汇款,骗子嚼烂舌头也不会达到目的。据扬子晚报
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细节
刚卖房,骗子说出合同编号
9月19日上午,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上海开幕。复旦大学教授杨珉在开幕式主题演讲中,从山东徐玉玉案说起,“有人认为她上当受骗的原因是缺乏人生经验,但实际上有人生经验的人能避免被欺骗吗?不一定。”
2016年8月29日,一名53岁的清华大学教授没能躲过一次电信诈骗。杨珉说,这位清华教授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一步步中计,结果1760万全部被骗走,“骗子可以精确地告诉你,网签合同的编号是多少,各种交易中很细节的一些信息,骗子能说得头头是道。”
为了增强说服力,杨珉另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名业内专家的手机被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击中,向多名好友发送一条信息,短信内容为“我是某某某,这是我帮你拍的一个小视频”,并附上一个链接。一夜之间,这名专家的多名好友点击链接,造成财物损失。
“要知道这个专家是网络信息安全的资深人士,他的朋友很多也是信息安全相关的从业人员。所以无论是天真少女,还是有经验的社会人士,或者是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都很难逃过电信诈骗。”
据澎湃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