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股市表现一般,理财市场倒是还不错,所以太太们在考虑是不是可以买些理财产品避避风头。
“嗯,我最近和几家银行接触了一下,发现它们最近发行的理财产品大多与银行间拆借利率有关,短期收益都在4.0%左右,还是蛮诱人的。”姚太太的朋友在一家城商行当理财经理,朋友向她推荐过最近发售的理财产品,据说卖得非常好,说好3天申购期,但一般来说第一天上午就基本卖光了。正因为这样的供不应求,姚太太心里痒痒的,正打听下一期什么时候发,准备把股市里的资金搬一点过去。
“我们挑产品的时候,理财期限越短越好,预期收益越高越好。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总是根据最高预期收益率和期限结构来吸引投资者,但最后是不是能够拿到这个收益,我个人觉得要打个问号。”杜太太觉得这个预期最高收益还是蛮有问题的。
“举个例子给你 听,你就知道预期收益并不是越高越好,很多时候它只是银行画的一个美味的饼,但你不一定吃得到。”杜太太打开电脑,开始查找最近一段时间银行到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比如说华夏银行近期到期的华夏理财-慧盈22号 A股挂钩自动赎回型理财产品B款,当时银行写出的预期收益率(年化)为6.9975%,而实际到期收益率(年化)为0。对你来说,这笔钱买了这款理财产品,非但赚不到钱,按照目前的通胀系数,你还在损失本金。”
小L的妈妈也买过这样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有5.0%,但实际上只拿到了活期利息,亏了。
“现在有部分银行为了销售顺畅,在发行投资较激进的理财产品时,故意只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或是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只突出最高预期收益率,给大家造成该产品到期就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的错觉。下次你去银行买产品的时候,可不光是问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多少。”于是,杜太太说了以下两个挑选产品的窍门。
首先,虽然产品的历史表现并不能作为对未来盈利的保证,但是如果一家银行以往发行的同类型产品的到期收益情况均良好并且稳定,那么至少说明这家银行对标的市场的研判能力是稳定的,其设计产品的能力也是稳定的,在市场没有发生巨大波动的前提下,投资者可以谨慎参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其次,投资者还应适当仔细分析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结构,结合挂钩标的的历史行情和目前走势做简单分析。虽然投资者的分析可能达不到专业级水准,但也足以拒绝一些银行设计明显失误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