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 [韩]孔枝泳/著 张琪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06 赵小斌 金融从业者 资深爱书人 喜欢韩国电影的人都知道,2011年上映的《熔炉》在韩国是一部改变了法律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电影,但是对于其改变的历程和始末却未必清楚。本月,《熔炉》小说原著的十周年纪念中文版重装上市,书中特别收录的作者孔枝泳给中国读者的信以及《熔炉》原型案件的时间轴,某种程度上可以让我们了解从案件到小说到电影再到改变韩国的全过程。 案件发生在2000-2005年间。在此期间,韩国光州仁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职人员长期对身障学生(主要是听力及智力障碍)实施虐待及性侵,施暴者甚至包括校长和总务主任等主要校领导在内,且多达十余人,而受害学生的年龄最大的为22岁,最小的年仅7岁。 2005年6月22日,学校一名在职教师向光州身障人士性暴力服务机构揭发了此事,一时间举国震惊。7月8日,由韩国国内26个人权团体组成的性暴力对策委员会(后陆续增加至41个),代表因听力及智力障碍不能发声的受害学生向学校及政府问责。此后经过长达一年的诉讼和审判,十余名施暴者中只有6人遭到了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的举报,最终仅4人受到司法审判,其中校长、总务主任一审分别被判5年、10年,二审时却被认为没有前科,且与被害者家属达成和解协议而被判缓刑获释,行政室长和生活指导教师一审被判2年,二审时行政室长也被减刑至1年。此外,还有两名涉案教师因公诉时效已过而被宣布无罪,其中一人甚至于2008年1月返回学校任教。这样明显量刑过轻的结果在引发韩国社会民众热议的同时,也对韩国现行相关法律提出了质疑。 2008年,作家孔枝泳读到关于案件的网络新闻后,大为震动,前往光州与受害人及各方人士多方会面,并深入了解案件背景后将此事改编为小说《熔炉》,在网络上连载,短短半年时间,点击量突破1600万次,创下当时韩国网络文学连载点击最高纪录。 2009年,《熔炉》发行单行本,成为畅销小说。彼时在军队服役的韩国艺人孔刘接触到小说,为之深深震撼,在退役后将其制作成电影,并挑战了男主角姜仁浩一角。 2011年9月22日,电影《熔炉》上映,轰动整个韩国社会。上映后第6天,光州警方组成专案组对“仁和学校案件”重启调查。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通过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也就是所谓的熔炉法案。 自此,《熔炉》被载入韩国史册,成为改变社会的电影。 与电影相比,小说的线条和人物要更复杂一些。电影淡化了姜仁浩与徐幼真两位主人公各自的过往经历尤其是父亲对各自成长的影响,同时也淡化了两人早年在校园中有旧的桥段,简单处理为因撞车引发的相识,无疑是为了增加感情张力和戏剧冲突;删去了姜仁浩妻子的所有戏份,改以母亲形象出镜,也是为姜仁浩卸掉了一个最沉重的负担,所以小说中的姜仁浩其人物性格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电影。 此外,电影对三位受害人中的惟一男性民秀的结局却直接采用了案件本身的惨烈——与人渣老师卧轨同归于尽实现复仇,这显然也是为了让电影更具话题性。 总体来说,小说本身的写法就很具画面感,很有改编电影的潜质,只不过相比电影的简单凌厉和阴霾压抑,小说在人物背景和叙述层面要丰富不少,处理也更为合理,当然结局也就自然而然显得“温和”了许多。只是,这“温和”二字是相对于案件本身而言的,因为,案件结果与其所折射出的韩国社会现实、法律及政府监管漏洞,要远比小说和电影残酷。即使如此,韩国至少还能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立法,很多地方却只会着通过立法去改变电影。 掩卷之后,小说中有许多段落都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包括姜仁浩留给妻子那封信,以及事件发生半年后徐幼真问候姜仁浩那封信,后者也被电影用作最后一段话外音。 不过,始终印在我心中的,却是作者的一段夫子自道: “真实的唯一缺点就是太懒惰了。真实总是为自己拥有真相而骄傲,赤裸裸地将真相呈现出来,不做任何粉饰,也不试图说服别人。因此真实偶尔太突兀,太不合逻辑,也让人不舒服。非真实的东西不断地努力,掩饰矛盾之处,在它们忙着伪装时,真实或许只是躺在那里等着柿子掉进嘴巴里面。这个世界总是忽视真实,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仔细想来,为什么历史往往需要粉饰,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也都害怕或者拒绝接受真相,大抵都是这个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