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人类千年,择水而居,遇水而治,因水而兴。
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奠定了华夏文明璀璨千年的基础。昨天,建德捧回了杭州13个区县(市)中“五水共治”工作的首个“大禹鼎‘银鼎’”,书写了当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大禹鼎,是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2014年起,一年一评,初次获奖为“铜鼎”,累计3次获“铜鼎”奖后,再次获奖才能被授予“银鼎”。建德市曾在2014、2016、2018三获年度“铜鼎”,此番再获2019年度奖,首夺“银鼎”,领跑大杭州,展现了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水清、风凉、雾奇”的美丽气质。 建德这个“大禹鼎‘银鼎’”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大洲溪的治与智 连日高温,建德市下涯湿地周边民宿一房难求,网红民宿“之江小筑”的爆满订单甚至排到了10月中旬。 人们喜爱新安江的“水清、风凉、雾奇”,也喜欢大洲溪下游——下涯湿地的生态美,溪畔农家乐也因此火热起来。 57岁的下涯村村民唐德龙就是一位农家乐主,面对村里的旅游热,他几度感慨:“这变化真是不可思议!” 唐德龙的家,就在下涯集镇,紧挨着23.2公里长的下涯镇母亲河大洲溪。走进他的“龙家小院”,门前溪水淙淙、水趣盎然、鱼翔浅底、绿植青翠。 “别看大洲溪现水质这么好,但放在7年前,绝对是一条劣Ⅴ类黑臭河。”唐德龙说。 2013年前夕,下涯大洲溪流域的蛋鸡养殖量高达两三百万羽,唐德龙家也不例外,饲养了四五万羽。 养殖业兴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时候,门前屋后鸡粪满地、苍蝇乱飞,遇上个下雨天,脏东西全都冲进大洲溪里,臭味难挡,河边的门窗,我哪敢开?” 2013年,建德市率先开始大力整治黑臭河、农村生活污水,一场声势浩大的“退养转种”随之在下涯、莲花等重点乡镇铺开。一年半间,建德硬生生地将全市蛋鸡的数量从800万羽减至260万羽,生猪从50多万头减少到了15万头左右。 “养鸡10多年,那么多鸡折价退养,当时我还蛮心疼的,但后来看着大洲溪水质一天比一天好,又觉得非常值得。” 唐德龙说,随着畜禽退养、全镇11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全覆盖、沿溪工业企业关停的“三管齐下”,只一年多,大洲溪水就从劣Ⅴ类回归到了Ⅲ类水,有时候还能达到Ⅱ类水,儿时清澈可游泳的母亲河又回来了。 从2013年的黑臭河,到2018年的杭州市“美丽河湖”,再到今年正在申报的浙江省级“美丽河湖”,大洲溪的蜕变,除了治在前,还智在先。 2019年,建德市开始率先推行智慧河道试点工程,用智慧为“治水”赋能,大洲溪就是其中的试点之一。 去年,下涯镇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智慧河道的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完成标准水站2座、重点雨污口检查3处、河道AI智能识别监控7处、流量检测点2处、智慧管理平台1处等设施建设,实现“互联网+河道综合管理”全覆盖。 “通过智慧河道,系统每半小时就能自动检测一次水质,一旦大洲溪的水质下降到Ⅳ类水,系统就会发出报警,同时将检测报告传送到市水利局的终端系统。”下涯镇农旅办副主任张孙毅笑着说,“不过这一年长效保护做得不错,从未低于Ⅲ类水。” 除了实时在线监控,7个AI监控摄像头还为镇里、市里提供了远程监控。它们能自动识别人们在水边的行为,一旦发现有偷采砂石、毒鱼电鱼等破坏水质的行为,将第一时间通知乡镇工作人员赶赴现场抓个“现行”。 “现在,大部分村民在退养后都种起了草莓,而我光开农家乐,一年就能赚二三十万元。” 唐德龙说,收入稳定、环境舒适,这才是小康的样子。 梅城古镇东湖西湖的“死水”变“活水” 八月的梅城之夜,西湖边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星光璀璨下,虫鸣蛙叫中,居民们在漫步中感受这座千年古府的静谧与惬意。 天下西湖三十六,梅城西湖属其一,这个与杭州西湖同名的湖泊,却曾因水藻遍布,垃圾横流而广受当地居民诟病。 “梅城西湖历经千年,和东湖同为当地名湖,两湖均10多亩大小,曾由玉带河相连。它们的水质变差,主要还是从1968年富春江水库蓄水开始的。”梅城镇相关负责人说。 新安江水位抬高后,新建的堤防隔绝了城内外水系的连通。加之原本先流经梅城的乌龙山水直接改道流入新安江,让东湖和西湖更鲜有活水来,城内仅靠东、西两湖泵站排除涝水,导致玉带河和沿途湖泊逐渐淤塞、萎缩直至填埋,东湖、西湖从此隔岸对望,成为两湖死水。 如何把死水盘活? 2019年,总投资4.4亿元的梅城古镇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项目以“两湖一带”为核心,恢复玉带河,提升东、西湖排涝泵站,解决了古镇的内涝问题;同时,引清澈的新安江水入城,从东湖进,经玉带河,汇入西湖,再重新流入新安江,盘活“死水”变“活水”,改善水环境。 “重新疏通的玉带河,全长约2.2公里,目前已经进入冲刺建设阶段,预计今年10月,消失半世纪之久的玉带河就将重新展现在大家面前。”梅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届时,玉带河沿途小桥流水、游船徜徉、临水楼阁、曲径通幽,“两湖一带”将再现“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 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到污水零直排四年行动计划 建德“治水”并非一蹴而就,过去6年间,建德“治水”年年有重点,处处有创新。 “2014年到2016年,我们的‘治水’重心放在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副局长王金郎说。 2015年8月,就实现了全市205条乡镇级以上河道全部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同时进行的还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至2015年底,建德市共建成880座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实现200多个行政村全覆盖。 2017年,大家把精力放在大规模剿灭河道劣Ⅴ类水的时候,建德市早已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小微水体的整治上。仅用半年,就将全部的1403个村中池塘、1743条沟渠提升到了Ⅲ类水标准以上,再度领跑。 2018年开始,建德市将治水重点放到了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美丽河湖’上。 但创“污水零直排区”谈何容易?镇街污水排放要统筹、生活小区需截污纳管、工业园区污水排放要实现“明管化”“智能化”,于是制订了一个2018-2021的四年计划:去年1年,建德就完成了1个工业园区、8个镇街、2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预计到明年,将完成全部16个镇街的“污水零直排”。 建德“治水”,创新无处不在。去年,建德在全市开发运用了手机App“农污管控系统”“运维巡检”小程序,市、镇、村三级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均可在手机上实现不同权限的操作,实时查看、反馈农村生活污水终端处理情况。 在三都镇,一套创新的二维码井盖信息化系统为集镇270个窨井、134个排口盖按上了二维码“身份证”,人们轻扫二维码,就能查看窨井平面图、归属、基础参数、流向等信息,运维人员可就此上传照片、文字等巡检信息,市民也能就窨井破损、水患等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