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乖,吃饭,你不是最爱吃大排吗?” “今天不想吃。” “你乖乖吃完,我等下带你玩拼图。” “真的?那拉个钩。” 在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穿着护工服、扎着马尾的方晓婷,正耐心地哄一位40多岁的大姐吃饭,由于智力残疾,大姐只具备十来岁孩子的认知水平。 正是这位95后姑娘,在近日落下帷幕的2020年杭州市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中,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夺得了个人第一名。 “勿要太急”的安慰 推动她走上了护理员岗位 方晓婷是绍兴人,1995年出生,家中独女,2017年浙江海洋大学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管理专业毕业。不过,求职时才发现,这个专业方向的工作,通常需要研究生起步甚至博士,她一个本科生没有优势。 一次去养老院做志愿者,晓婷和爷爷奶奶一起做手工、手指操,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爷爷奶奶们听得兴高采烈,听说她找工作碰壁,还安慰她“勿要太急”。感受过养老机构的环境后,晓婷开始关注相关信息。 当得知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招聘应届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在5位竞争对手中,以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养老护理员。 看似简单而有规律的工作 实际上每个细节都需要操心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作为兜底保障的养老机构,接收安置的400多名服务对象基本都是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和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老人”,以及儿童福利院年满18周岁却因病生活不能独立的弃婴孤儿,还有市救助站查无着落的社会人员等。这些人中有90%以上患有精神残疾、智力残疾或者肢体残疾,甚至有些还是多重残疾。 可想而知,在这里工作,并非易事。 晓婷从零开始,跟着师傅手把手学习,在实践中提升护理技能。 一个月后,她能上手了,和另外两位同事负责护理2区的20多位服务对象。 每天6点半给护理对象们拿早饭、穿衣、吃药;8点半带领做保健操,给自理能力强的讲课、陪伴做拼图等游戏。对行动不便的,用轮椅推出来散心;下午午睡起来,再带着他们打打牌、做做游戏…… 看似简单而有规律的工作,实际上,需要操心的细节太多了:吃饭要防噎食,洗澡要调好温度防止烫伤,长期卧床的要勤翻身防止压疮…… 说起吃药,晓婷现在已经把每人几点吃什么药,吃多少量都熟记于心。“以前刚来时还需要记在本子上”。 三年如一日的苦练和付出,晓婷把一项项技能操作烂熟于心。在器具训练中,光拐杖就练坏了2个,训练的床单都被磨出了洞洞。她还是个创新派,在实践中发现护理对象使用器具不够灵活,一闲下来,她就对着说明书尝试改良,院里的沐浴防水袋、铅笔固定器等一些设备,在她的改造下更加安全、有效,使用起来也更顺手、舒适。 晓婷也想过放弃。 亲眼看着癫痫病人发作,她吓得手足无措,甚至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坚持。 她还记得第一次参加院里的迎春晚会,有一个节目是腰鼓表演《感恩的心》。在台上,十来个智力低下的服务对象表演完,脸上都带着纯真和喜悦的笑容。晓婷眼眶一热,“他们在台上把这份感恩传达给了我们,我当时就决定,他们都做得这么好,我更没有理由说不行”。 从此之后,晓婷再没有退缩过。 |